
政府實施的幾輪房地產降溫措施,在過去幾年起到明顯作用,本地私宅市場價格和整體銷售情況都有所放緩。房地產界因此呼籲政府在下個月公布的財政預算案中,考慮放寬一些買房限制,尤其是額外買方印花稅(ABSD)。
由於外國買家所購買的非有地私宅,尤其是在核心中央區(CCR)的高檔私宅,不是一般新加坡人的購屋目標,它建議政府將這一區價值500萬元或以上的額外買方印花稅,從60%調降至30%。
政府有調整額外買方印花稅和一些住房政策的空間,以儘量減低市場受到扭曲的程度,同時確保有實際需要的購房者不會受到負面影響。
政府自2021年實施四輪降溫措施下來已見成效,本地整體私宅價格在2024年增長3.9%,遠比前兩年的6.8%和8.6%低,若與2021年雙位數的增長率10.6%相比,價格漲幅明顯受控。
不包括執行共管公寓(EC)的新私宅銷量也從2021年的1萬3000多個單位,跌至去年的約6500個。
在細分市場,核心中央區私宅受到2023年推出的房地產降溫措施的影響最大。在2024年,代表高檔私宅的核心中央區私宅交易量減少約20%,只達2622個單位。專家呼籲政府在來臨預算案,聚焦減輕額外買方印花稅對核心中央區市場的過度影響。
專家也建議允許那些沒有打算持有兩個房地產的買家豁免繳交額外買方印花稅。
目前,本地公民購買第二套房地產時必須繳付20%的額外買方印花稅。為避免繳付這筆錢,許多組屋提升者被迫先賣掉組屋。
假設組屋提升者購買了200萬元的私宅,如果他希望先買私宅後賣組屋,就得支付40萬元的額外買方印花稅。此舉不切實際,許多新加坡人也視此為政府扼殺了他們提升的願望。
政府可考慮提前減免組屋提升者在購買私宅時繳付的稅款,而組屋提升者必須承諾,在搬入私宅的六個月內出售組屋。
另一方面,有鑒於執行共管公寓價格日益攀升,目前的30%每月償還貸款比率(MSR)有必要提高至40%,以應付更昂貴的執行共管公寓。
根據報告,近年住房價格上升速度比家庭收入增長快,平均房價與收入比率(home price-to-income ratio,簡稱PIR)在2000年至2023年期間為13.4倍,去年卻已升至14.6倍,「這使得價格收入比處於歷史可負擔範圍的上限」。
報告認為,這樣的情況意味著住房價格漲幅受限,除非收入能以更快速度增長。買家或許得支付更多首期付款、或買家被迫「降級」購買較小面積的單位,以維持住房的可負擔水平。
新私宅平均尺價已達到非常高的水平,核心中央區和其他中央區(RCR)達到3090元和2680元,中央區以外(OCR)的尺價也達2290元。
發展商為了讓私宅價格維持在200萬元以下,將不得不進一步縮小新私宅面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