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貿工部長顏金勇宣布,能源市場管理局計劃採納「中央天然氣採購框架」,取代現有的採購模式,並會在接下來幾個月諮詢業界後公布更多詳情。(海峽時報)
我國明年將設立一家中央燃氣機構,集中為所有發電廠購入天然氣,利用量購優勢來確保我國燃料供應穩定,進而減少電價波動。
第16屆新加坡國際能源周星期一(10月23日)開幕。貿工部長顏金勇為新加坡能源講座發表演說時宣布,能源市場管理局計劃採納「中央天然氣採購框架」(Centralised Gas Procurement Framework),取代現有的採購模式,並會在接下來幾個月諮詢業界後公布更多詳情。
本地有七家主要的發電公司,目前每家公司會按各自的需求和商業考量,來決定採購多少天然氣和供應合約長短。
能源局在文告中說:「近年來的事態發展顯示,現有的天然氣採購框架,無法保障我們會一直有足夠的天然氣來滿足需求,尤其是在危機時期市場出現波動時。當個別發電廠為了照顧自身利益時,可能在無意中導致整體系統無法達到最佳結果。」
例如,2021年至2022年的全球能源危機,發電廠因為天然氣價格走高而減少採購,造成批發電價飆漲。
能源局也注意到,發電廠為了免受市場波動和長期不確定因素影響,而不願意簽訂供應和價格相對較穩定的長期天然氣供應合同。此外,全球局勢發展和能源轉型,可能導致石油和天然氣市場更加不穩定,促使發電廠更不願意承擔風險。
貿工部和能源局評估後認為,有必要對採購天然氣採取更謹慎和一致的做法。當局因此將設立一家中央燃氣機構(簡稱Gasco),通過整合所有發電廠的需求,集中為能源領域採購和供應天然氣。
一旦我國整體的電力需求超過發電廠示意要購買的天然氣,中央燃氣機構就會補足差額。
量購可加強中央燃氣機構的議價能力
顏金勇說:「要達到凈零碳排,首先須確保電力系統穩定安全,避免能源短缺和電價起伏不定,因為這些都可能會迅速破壞為去碳化付出的努力。在最近的能源危機中,一些國家為了壓低電價,不得不重新啟動煤電廠。」
他說,能源局為了穩定我國的能源市場,快速地採取了一系列防護措施,包括更有組織地為新發電設施引進投資、更嚴格地管制電力零售業者,以及設定暫時性價格頂限,限制批發電價突然飆升。
新框架會以循序漸進的方式落實。框架啟動後,發電廠仍可以繼續履行早前簽訂的天然氣合約,唯有在加購或更新供應合約時,才須遵循中央採購模式。其他工業氣體用戶,如煉油和石化廠,則不受新框架影響。
量購可以加強中央燃氣機構的議價能力、擴大採購渠道和來源地,燃氣機構也能簽訂長期合約,以降低天然氣供應和價格波動的風險。
目前,我國約95%的電力產自天然氣,能源局回復《聯合早報》詢問時說,預計到了2035年,即使再生能源和進口電力的占比提高,我國一半以上的發電需求仍須依賴天然氣。
有越來越多國家也實行集中採購天然氣的模式,在亞洲,韓國早在1980年代就成立了韓國天然氣公司(KOGAS)集中採買液化天然氣。
來源:聯合早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