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曾經有一所學校,名字叫「南洋大學」是華人在海外創辦的第一所以華語教學的大學。南大當時作為一所「把東南亞各國華校的精英集中起來培養」的華族語文大學,把南洋大學辦成亞洲的哈佛,是林語堂先生當校長時的一個夢想,由於他當校長只是曇花一現,這個夢想自然不能成真。他可能做夢也沒有想到的是,在60多年以後的今天,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 多次獲得世界新辦大學第一名,真正成為了亞洲的"哈佛大學"。
南洋大學只有20多年歷史(1955--1980),南洋理工大學也只有30多年的時間(1991--),就取得了亞洲第一,而亞洲及中國的許多大學,都有百年以上的歷史,卻讓南洋理工大學後來居上,這使一些老牌大學情何以堪?而南洋理工大學與過去的南洋大學有著「割不斷理還亂」的歷史淵源,兩所大學的「所在地」是一樣的,一些建築物也是一樣的,至今,南洋大學的門牌還在新校內。老的南洋大學與新中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而她的出生,與新中國息息相關 。
華人不能回大陸讀書 「催生」南洋大學
在外部環境上,東南亞在第二次大戰前的殖民地時代,馬來西亞及新加坡華文教育,並不為殖民地政府所關心,1951年統計顯示,新加坡華校生共7萬餘人;馬來亞半島的學生更達22萬之多。這些華人的教育是完全由居住在本地區的華人社會所承擔。本地區華文學校沿襲了過去中國的教育體制。雖然戰前華文教育的發展僅達到中學階段,但華校中學畢業生回到中國深造尚無困難,華文教育仍被認為具有完整的體系。
新加坡許多華人的子女,讀大學都是回到中國讀書。有的甚至在中小學就送回中國讀書,如著名的萬金油大王胡文虎,雖然出生在緬甸,小時候還是送回老家福建讀書。著名音樂家冼星海也是在新加坡讀完小學後,中學轉到老家廣東讀書。著名華僑陳六使也是在家鄉廈門上的集美學校,後來到新加坡。
同時,這裡的華校的師資也主要來源於中國,許多學校都是從中國請教師。那時,他們都把中國當作自己的祖國,往來十分頻繁,甚至在日本人占領時期,當時汪偽政權與東南亞的華人的關係也正常往來,特別是汪精衛的妻子陳璧君,其本身就是東南亞的華僑,他們與祖國的聯繫也是十分密切的,經濟活動、子女讀書等等基本上都影響不大。在抗日戰爭時期海外華僑多次捐款支援國家抗日,如胡文虎不僅在國內捐款建學校、醫院,還捐款買了一架飛機送給國家,陳嘉庚還在家鄉廈門捐款興辦了廈門大學等等,這些都並不影響東南亞華人與大陸的聯繫,他們和大陸華人都是 「一家人」!
1949年後,當時東南亞的國家,基本上都是英美等帝國主義國家的殖民地,這些國家與新中國都沒有外交關係,有的還被新中國視為美英等帝國主義的走狗與幫凶。
東南亞的華人與祖國也斷絕了一切往來,他們在中國的親屬被打入「地富反壞右」一類,受盡歧視。他們在大陸的辦的工廠、商店以及銀行的存款被沒收,辦的醫院學校也被收歸國有。華校生到中國升學的途徑遽告斷絕,同時,華校的師資來源渠道也不存在了,原來也是在大陸請老師, 後來也請不到了,師資也沒有來源了,這些問題都迫在眉睫需要解決。
在內部環境上,新馬成為英國的殖民地後,華文教育一直潛在著極深的憂患感和危機,英國當局只注重對英文的普及,華人沒有學校上,指望英國人來辦華校是不可能的,不僅如此,對華人創辦對華文大學的計劃英國當局也表示反對,華校創辦人因而受到諸多阻撓。當時逃避對華文教育負責的殖民地政府,似乎尚未注意到新中國成立後,眾多華校中學畢業生,因無法到中國深造所產生的問題的廣泛性與嚴重性,政府仍舊要求這批年青人進入殖民地政府為本地區高等教育而設的唯一高等學府--創辦不久的馬來亞大學,(該大學在新加坡獨立後改為現在的國立新加坡大學。)在這種情況下,華人要想解決教育問題,只有自力更生一條路了。
每一個華人都出錢
1954年11月10日晚,南大執委會歡迎校長和多位新到的教授。在宴會上陳六使就說:「吾人何以應先著重華文, 收容華校學生為主,因「馬大」(現在的國立新加坡大學)既系政府所辦,且主要為收容英校學生,吾人所創辦之南大,目的純系先解決華校高中畢業生升學的困難問題。」 陳六使在創校期間在不同的場合里一再重複此宗旨。
陳六使建議創辦華文大學始於1950年。現在的資料顯示,新馬華人社會欲創辦的開始是叫「馬華大學」,「南洋大學」的名字,是在1953年提出來的,是「為了維護文化永存,不致被時勢所淘汰。」
在新加坡,英國當局越反對學習華文,華人社會愛護母語教育的呼聲就越大,1953年5月, 陳六使發起創辦南洋大學大學的倡議,在東南亞每一個有華人人口的角落,都受到熱烈響應,籌募基金運動與興辦大學熱潮獲得各階層人士的積極支持。在上世紀五十年代,新加坡幾乎每一個華人都捐款,很難找到一個沒捐錢給南大的華人,每個華人都認為創辦南大事和自己息息相關,上自富商巨賈,下至貧民百姓,無不出錢出力,支持創辦南洋大學。由於殷商縉紳踴躍捐獻,勞動階層的出錢出力,南洋大學的捐資者不僅有陳六使、李光前的這樣的富商,更有無數的工人、市民、三輪車夫、妓女等各行業的草根階層,可謂是上至富商巨賈,下至販夫走卒。
當時1770名三輪車夫為南洋大學「義踏」,百樂門舞廳舞女為南洋大學「義舞」,一時傳為佳話。瞬眼間籌得巨款,建築校舍計劃得以迅速著手進行。新加坡福建會館獻贈位於新加坡西端裕廊地區一幅廣達五百餘畝的地段供作校址,貢獻尤巨。
南洋大學在海外華人華僑的努力下創辦成功,它樹立了海外華文教育發展的里程碑,它是當時海外惟一的最高華文學府。可以說新加坡的南洋大學雖然所在地在新加坡,其實是屬於東南亞甚至整個世界華人的。
創辦南大成為一項萬人動員的社會運動,實有其政治和社會背景。新馬華人社會在長期被歧視和壓迫的氣候下,奮力爭取母語平等權益,用長年累積的經濟資源和社會力量,反彈強勢壓力。一旦有心者一聲號召,廣大群眾立即反應,於是群眾運動浩浩蕩蕩矣。這是一項民間辦學與官方政策的互相抵抗,當時華社公民社會的毅力和積極,可見一班。
然而,更重要的是,南大創立的動力乃建立在一種堅韌的文化力量上,此乃其真正的精神資源。華人社會堅信文化之根不可拔,不然血緣斷裂,文化氣脈當奄奄一息。而大學,正是一個民族高層文化與血脈延續之地。南大的深沉意義,以及其在逆境中所衍發出的文化意涵和道德意義,乃在於鍛鍊氣節,磨鍊意志。如此入世苦行的道統,近乎求心立命的氣息,乃南大的靈魂和脈搏所在。這都不是現在任何大學可以仿效或比擬的。
新創辦的南洋大學校徽是一座星和黃、藍、紅三道光圈所組成的圖案」。校徽原創者潘受曾經記述:「黃星象徵南大,黃藍紅三光環依次象徵華巫印三大民族。圖案之形態,則兼寓多元民族和諧相處,及多元文化融洽交流之意」。三道光圈在圖案上都有固定的位置:黃圈在上,藍圈在右,紅圈在左。校訓是「自強不息,力求上進」。
1956年南洋大學開學時,僅有文學院暨理學院兩院。文學院設中國語言文學、現代語言文學、史地、經濟政治及教育等五學系。理學院設數學、物理、化學及生物等四學系。報名商學院的新生,則暫時併入文學院經濟政治學系受業。翌年,商學院正式成立,設工商管理、會計銀行兩學系。
請林語堂當校長
當時東南亞國家雖然與新中國沒有外交關係,但是他們都和台灣保持外交關係,與台灣的關係還是比較好的,在新加坡就有孫中山故居,蔣介石題詞的報紙如星洲日報,以蔣介石名字命名的學校,如中正學校等等。南大創辦後,從新中國請學校校長和老師是不可能的了,只有從台灣、美國等地請。南洋大學的創辦人,積極進行物色聲譽卓著的學者出掌南大,如胡適、梅貽琦等等名人,他們都沒有答覆,後來請林語堂擔任大學校長職位 。
在胡、梅兩人不感興趣後,南大執委會才接觸林語堂的,林語堂當南大校長後,就想把南大辦成亞洲的哈佛,他「耿耿於心」 的,是南大經費問題,蓋「必基金充足始可致南大於穩固不敗之地」,不然南大「恐淪為尋常又一大學。」 林語堂對於一流大學必須要有大師這一個重要環節上,還是能夠把握住的。
他曾為開創南大時尋找過平允篤實「大師」級的老師,錢穆就是其一。林語堂曾經邀請他到南大任職,但是沒有成功。林語堂物色的其他教授包括:著名作家韓素音、文學院院長熊式一、理工院院長鬍博淵,進修班主任黎東方,圖書館主任嚴文郁,建築工 程主任楊介眉,文學院教授查理士達夫、會計師林國榮等。經費一直是南大創辦以後及未來發展的大問題,也是導致林語堂後來辭職的原因之一。林語堂於1954年10月就任,於1955年3月離職。
1980年8月16日,南洋大學舉行第廿一屆畢業典禮,最後一批畢業生領取南大文憑後被逼停辦,後新加坡政府在南洋大學舊址上重建了一個「南洋大學」牌坊 。

南洋大學成了歷史名詞,一直留在人們的記憶里了。
作者簡介
田柏強 原中國安徽工人日報高級記者 現旅居新加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