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加坡國防部宣布將斥資9000萬新元,來設立新加坡首個擁有最高生物安全級別的實驗室。據悉,這也將是東南亞首個屬於這個級別的實驗室。
新加坡政府的態度
對於新設的生物實驗室,新加坡國防部長黃永宏醫生表示,新加坡政府將把國防科技研究院(DSO National Laboratories)現有的生物安全三級(BSL3)實驗室提升到生物安全四級(BSL4)。

新加坡國防部長黃永宏醫生
黃永宏指出,新加坡過去從沙斯、沙林(sarin)、炭疽菌(anthrax)等生化事件中建立起應對能力,這些能力在應對冠病疫情時發揮作用。他說:
「我們能認為日後不會出現比冠病更嚴重的疫情或生物攻擊,並以此作為規劃依據嗎?我們能把應對措施『外包』給其他國家,或向其他國家求助嗎?絕對不行。依賴他人是不明智的做法,我們必須建立新加坡自身的能力,保護自己。」
據悉,新加坡國防科技研究院將與衛生部合作,確保提升至BSL4的實驗室具備最高防護標準,並邀請海外專家提供諮詢。
新加坡的國防戰略
新加坡國土面積狹小,沒有戰略縱深,因此必須能夠禦敵於國門之外。為此,李光耀提出了著名的「毒蝦」理論,即新加坡應成為能產生劇毒的小蝦,既能與「魚群」共存,又不會被「大魚」吞掉。
這實際上是強調新加坡武裝力量要保持有效的威懾能力,使大國不敢對新加坡輕舉妄動。新加坡軍事安全戰略遵循以下原則:
「毒蝦」原則
新加坡軍事安全戰略講究威懾,一是讓對手懾於其軍隊的戰鬥力,二是讓對手懾於其全民的抵抗力。新加坡有一支在東南亞地區現代化水平最高、有較強的空中打擊能力和地面突擊能力的精銳部隊。
除正規軍外,新加坡還有25萬預備役部隊,只要6個小時就能基本完成動員。與此同時,新加坡的經濟、社會、民事、心理等諸多方面的應變能力也非常強。

「魚群」原則
新加坡國小人少,軍隊沒有實戰經驗,單靠自身力量難以確保國家安全。所以,新加坡十分注重聯防自保,尋求集體安全,靠集體的力量遏制潛在的敵人。新加坡前總理吳作棟把新加坡比作一條小魚,小魚要活著就要和其他魚在一起,置身於魚群之中,靠結群來自保。
生物實驗室的級別
據了解,依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將生物實驗室安全分為由低至高的BL1、BL2、BL3(P3)、BL4(p4)四個主要水平。而新加坡此次打造的即屬於p4級別的實驗室。
基礎實驗室-一級生物安全水平
這種類的實驗室適用於已經確定不會使成年人立即感染任何疾病,或是對於實驗人員及實驗室的人員造成最小的危險的病原體。這類的實驗室可以處理較多種類的普通病原體,例如犬傳染性肝炎、非感染性的埃西里氏大腸桿菌,以及對於非傳染性的病菌與組織進行培養。
基礎實驗室-二級生物安全水平
這類實驗室與生物安全級別1水平類似,但其研究的病原體為對於人員和環境具有潛在危險的中度病原體。
這類實驗室較能處理較多種的病菌,且該病菌僅能對人類造成輕微的疾病,或者是難以在實驗室環境中的氣溶膠中生存,如艱難梭菌、大部分的衣原體門、A;B與C型肝炎、A型流感、萊姆病、沙門氏菌、腮腺炎病毒、麻疹病毒、羊搔癢症、抗藥性金黃色葡萄球菌與VRSA。
防護實驗室-三級生物安全水平
該級別實驗室適用於臨床、診斷、教學、科研、或生產藥物,這類實驗室專門處理本地或外來的病原體且這些病原體可能會藉由吸入而導致嚴重的或潛在的致命疾病。
這些病原體包括目前已經有治療法但可能導致人類患嚴重的致命性疾病的各種細菌、寄生蟲和病毒,包括但不局限於炭疽桿菌、結核桿菌、利什曼原蟲、鸚鵡熱衣原體、西尼羅河病毒、委內瑞拉馬腦炎病毒、東部馬腦炎病毒、SARS冠狀病毒、傷寒桿菌、貝納氏立克次體、裂谷熱病毒、立克次氏體與黃熱病毒。

P4級別實驗室
最高防護實驗室-四級生物安全水平
此級別實驗室需要處理危險或未知的病原體,且該病原體可能造成經由氣溶膠傳播之病原體或造成高度個人風險,且該病原體至今仍無任何已知的疫苗或治療方式,如阿根廷出血熱與剛果出血熱、伊波拉病毒、馬爾堡病毒、拉薩熱、克里米亞-剛果出血熱、天花,以及其他各種出血性疾病。
生物實驗室的四個出入口將配置多個淋浴設備。同時有真空室與紫外線光室,及其他旨在摧毀所有的生物危害的痕跡之安全防範措施。
同時,所有出入口都為氣密式,並且被以電腦控制上鎖,以防止在同一時間打開兩個門。所有的廢氣及廢水的排放,均使用生物安全4級(或P4)實驗室進行類似的消毒程序,以減少意外釋放的可能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