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當吳安生先生九歲時,他的父親去世了,他的叔叔挺身而出,與悲痛的家人密切合作,處理葬禮安排。高尚的行為一直停留在當時的小學生身上,他現在為陌生人的葬禮買單。
他說:「我很幸運有一個可以提供幫助的叔叔,但你能想像那些沒有人支持他們的人嗎?我知道他們的感受。所以現在,我就是那個幫助人的大叔。」
現年 55 歲的吳先生經營好人好事(好人好事),這是一項於 2018 年成立的自發運動,每月向有需要的人分發食物。

該項目每月為 1000 戶家庭提供食物,並聘請小學志願者打包和分發物品。
吳先生是今年由全球財富管理公司瑞銀 (UBS) 頒發的《海峽時報》年度新加坡人獎的提名人之一。
該年度獎項現已進入第八個年頭,旨在表彰對社會產生影響的新加坡個人或團體。去年的接受者 Sakthibalan Balathandautham 先生在網上看到一對年輕夫婦的請求後,將他的部分肝臟捐贈給了一個一歲大的孩子。
15 多年前,吳先生開始在養老院和臨終關懷中心幫忙,為居民做飯。與他們成為朋友,他了解了老人想要的遺願和葬禮。
「我死後不能帶走我的錢。我寧願用它來讓這些人開心,並為他們提供他們應得的送別。錢真的不是萬能的。」
擁有二手車經銷店 Presto Expat Motoring Services 的 Ng 表示,志願幫助身患絕症的人一開始並不容易在情緒上處理。
「那裡的每個人都沒有多少時間了。在我了解他們之後,很難看到他們惡化並繼續下去。我告訴自己,我必須堅強。如果我要繼續幫助人們,我不能每次失去一個人時都哭泣。」
好人好時的一名工作人員表示,吳先生會頑固地去市場尋找臨終關懷居民渴望的食物和粿。
已婚並育有兩個孩子的吳先生全天都接到電話,尋求醫療費用或葬禮安排等方面的幫助。
「我為什麼要這樣做?當一個家庭與生病的人打交道或有人去世時,壓力會很大。當你不得不擔心其中的財務部分時,情況會更糟,所以我正在盡我所能讓他們的事情變得更容易,」他說。
「如果你問我累不累,我可以告訴你我累了。我已經這樣做了很多年,但當我看到有人來找我尋求幫助時,我無法想像自己不幫忙。」
小時候看到父親自殺身亡後,他才知道失去親人的痛苦。黃先生在 28 歲時發現自己被收養,他說他不認為人們應該只幫助他們的家人。
「我的一個阿姨在我母親的葬禮上告訴我不要哭太多,因為她不是我的親生母親。但我不相信情緒與血液有關,」他說。
「對於我幫助的這些人來說,我是陌生人並不重要。他們有需要,我很幸運能夠讓他們的生活更輕鬆一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