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有兩個寒氣逼人的地方:一是女人已死的心,一是新加坡的空調廳。
「我真傻,真的。」在新加坡被凍感冒N次的朋友抬起沒有神采的眼睛,接著說,「我單知道新加坡靠近赤道,是熱帶雨林氣候,常年只有一個季節——夏天;我不知道新加坡實際上有兩個季節:室外是夏季,室內是冬季。」

誰能想得到,在新加坡還得想辦法抵禦嚴寒啊?
1 id@你覺得你像話嗎 我上一份工作有個喜歡穿襪子配涼鞋的男同事,淺色的襪子經常會顯得他腿毛很多。當然這不是重點,重點是他非常地怕冷,非常、十分、極其怕冷。除此之外,他還從不穿長袖長褲,說捂得嚴實會讓他頭暈。

示意圖
我的嬌花男同事每天卡點到辦公室,一手端著不加冰的冰美式,一手提著公文包,第一件事就是娉娉婷婷走到我身後,「嘀」按下中央空調的關閉鍵。
等他放下東西去衛生間,我就會把空調重新按開,但每當我離開座位,哪怕只是接個水,他就會立刻關閉空調。在僅有我們倆的這個小辦公室,每天就算不開空調,氣氛溫度也降至冰點。

我們已經很久沒說過話了,必要的工作交接也會在whatsapp進行。實際上他也準備了一張毯子在辦公室,但非被我氣死時不用,我們每天都在白熱化爭奪空調所有權。
真心祝願我的男同事能早日找到一份非洲的工作。
id@是錯永不對 以前在國內我媽老囉囉嗦嗦讓我別穿破洞褲,膝蓋得從年輕就保護!來新加坡後我媽再也不用擔心了!為了不被這裡的空調吹成老寒腿,室內必穿過膝款的人就是我😅

id@笨笨狗 就是說室外30多度的時候室內空調開個23度是很不錯,但為啥室外23度的時候空調會冷得像13度啊??難道空調會隨著溫度降低加冷嗎?(已經很冷了拜託別再說冷笑話梗)

@easter 對,你沒看錯,這不是冬天,也並非北極。
這位穿羽絨服的女士,只是身在新加坡的地鐵上。

id@誰是dyz 剛來新加坡留學的時候我穿著短袖短褲和姐妹一起去電影院看荒野求生,我從來沒進過這麼這麼這麼冷的電影院!冷得我以為自己在停屍房一樣!空調冷得我牙齒控制不住打顫,但姐妹又不願意和我一起半路離場!結果最後電影演了啥我根本不記得,只記得完美融入進小李子冰天雪地的世界中,真的會栓q哦!

@liaoliao 冷的不是公交車上穿著毛衣的人……而是剛在突如其來的暴雨中淋濕,又走上公交車的那個人……這酸爽的感覺誰試誰知道……只要試一次就會終身難忘……是誰體驗過後請了一周病假我不說……

難道沒人能抵禦新加坡的冷嗎?當然有,比如加班到辦公大樓冷氣自動關閉的打工人們。
2 新加坡的「冷」酷無情,其實頗有來歷。
有人戲稱,新加坡的空調溫度那麼低的原因是「國父」李光耀怕熱。


李光耀的夫人柯玉芝曾吐槽過,和李光耀呆在一起太冷了!哪怕是睡覺,他也要空調溫度維持在19度;

工作時,則固定在22度。

但李光耀「怕熱」,並不是新加坡室溫那麼低的真正理由。
其實在1960年前,新加坡很少能看到空調的身影。雖然地處赤道天氣炎熱,但新加坡生活的人們大多只能靠風扇和手持扇降溫。
李光耀當上總理後首批解決的問題里,就有籌集了一大筆資金給政府大樓裝上冷氣機(空調)的事。溫度設定在讓人感覺到「冷」的22度,因為他希望在這樣的溫度下,每個人都能保持積極清醒的工作狀態,高效工作。

公務員們高效工作,才能讓新加坡更快更穩地發展。
2000年李光耀接受《亞洲華爾街日報》訪問,有記者提問「到底是什麼重要因素推動了新加坡的經濟發展」,李光耀回答:新加坡經濟得以發展,一大原因是冷氣機(空調)的幫助。

李光耀說,空調改變了新加坡人的生活。在有空調前,人們因為天氣炎熱、空氣潮濕很難集中注意力工作,「用過午餐後,熱帶國家的商業節奏就停止了,直到午後涼快才恢復。」試想一年365天炎炎夏日,如果每天都汗流浹背熱得心煩意亂,新加坡怎能有長足迅速的發展?
李光耀為此誇讚讓新加坡能有恆溫舒適溫度的功臣,「虔誠的工程師們,為新加坡人打造了赤道上最適宜人類生存的溫度,福蔭國民」。有了空調後,新加坡在短短几十年里將人均428美元的GDP提高到72795美元,整整翻了170倍。新加坡也因此成為許多人的嚮往之國。
3 新加坡是個資源較匱乏的小國,節能減排節約資源是一項長期國策。不少人認為將溫度控制得低,有利於節約用電。

傳聞中的省電原理 根據這個原理,空調會給溫度設定低的多送風量,溫度設定高的少給送風量。但不管怎樣設定,都會在24-26度,基本恆定在這個溫度上下達到省電的效果。
原理聽起來很科學,不過也不少人發出疑問:商場、公交、地鐵、電影院的溫度很明顯低於24度吧!這省電在哪裡?

有人猜測這或許是新加坡另一個「商業小心機」。 有數據研究表明,人的消費慾望在18-22度的溫度下最為旺盛。這或許也是新加坡全島各個商場溫度都很低的原因。

特別是帶孩子出門,不僅要給孩子穿上長袖長褲,還要穿上襪子,以免孩子在商場裡被冷氣凍到。有姐妹曾經帶孩子一起去超市,因為在冷櫃前選東西磨蹭了20多分鐘,孩子回家後當晚就感冒流鼻涕。
但無論怎樣,新加坡的「冷」雖深入人心,真正強烈抗議的人卻十分稀少。畢竟冷了可以加衣服,熱了卻脫不下來。

新加坡地鐵上穿羽絨服的人
在新加坡生活的人們,一邊開玩笑吐槽「如果我凍死在赤道,麻煩燒一件羽絨服給我」,一邊在22度的冷氣下拼盡全力工作。
也正是這股在「冷」的推動下頭腦清醒的積極,才讓新加坡在向前發展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吧!
這麼多年,你們在新加坡被凍死過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