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論是為了下一代,為了舒適的晚年,還是為了未雨綢繆,積累儲蓄是我們人生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國家也是如此。新加坡獨立50多年後才建立起今天的儲備制度。這是怎麼回事?「二分之一」制度如何確保我們的國家「以造福子孫後代的方式創造財富」?新加坡總理李顯龍最近接受英文電視頻道CNA的採訪,解讀新加坡的儲蓄策略。
儲備金里有什麼?錢存在哪裡?

簡單來說,新加坡的儲備涵蓋金融和實物資產——現金、股票、債券、私募股權投資和其他金融工具,以及土地和建築。簡單來說,我們的儲備涵蓋金融和實物資產——現金、股票、債券、私募股權投資和其他金融工具,以及土地和建築。該儲備主要由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和淡馬錫管理。金管局和GIC擁有外匯儲備和金融資產;淡馬錫作為一家投資公司,擁有可以轉換為基金的公司;還有中央公積金存款,這是新加坡人的儲蓄。大部分土地歸裕廊集團所有,包括大型工業區和待開發土地。HDB擁有工廠用地和住房,這些都是寶貴的資產。這六個機構組成了《章程》附表五所列的法定機構和政府關聯公司。此外,新加坡還有其他法定機構和資產,如國家博物館收藏的新加坡首任駐新加坡軍官威廉·法夸爾的畫作。
儲備金有多少錢?

儲備金有多少是個不能說的秘密,但李總理說,新加坡的外匯儲備足以應付大多數情況。「這足以在年度財政預算中為我們提供相當大的支持,並增加政府收入。」事實上,我們五分之一的收入來自儲備。「但在發生災難時,儲備是否足夠還是個問題。」所以我不問儲備是否足夠,我問我們是否可以節約使用這筆錢,如果可能的話,逐年增加。「只有少數人知道儲備的規模。一類是負責監督政府財政的部長,即總理、財政部長和相關團隊。另一類是參與管理儲備的財政部官員。總統是國家儲備的第二把鑰匙,因此總統和總統顧問委員會也知道金額。政府定期向他們通報情況並作出答覆。「所以我不問儲備是否充足,我問我們是否可以節約使用這筆錢,如果可能的話,逐年增加。」
如何建立儲備金?

儲備制度並非一蹴而就,從淡馬錫控股公司(Temasek Holdings)的成立到GIC,再到民選總統執掌國庫,政府多年來一直在改進其運作方式。李總理說,在共和國成立初期,政府必須參與創辦吉寶造船廠和新加坡航空公司等公司,否則沒有人會這樣做,因此政府和公司之間的界限不像現在這樣清晰。1974年,政府決定成立淡馬錫控股公司,接管政府公司。李總理說,這樣一來,政府就不能要求政府提供幫助,公司也不能利用這種身份要求政府部門給予特殊待遇,以免公司失去商業和市場紀律。GIC成立於1981年,有著不同的歷史背景。當時,金管局負責管理外匯儲備和匯率,良好的經濟條件使政府有盈餘,金管會的儲備得以累積。不過,金管局的主要職責並非基金經理,而當時的金管局主席吳敬瑞決定將基金經理和中央銀行的角色分開,將金管局不需要管理的資金轉移給GIC。由於GIC可以著眼長遠,承擔更多風險,因此它可以獲得比金管局更好的回報。隨著儲備的增加,政府開始意識到需要第二把財政部鑰匙,這是建國總理李光耀在1984年國慶集會上首次提出的。李總理說:「這也是我們解釋和推銷這樣一種觀念的方式,即如果有一天選舉出了問題,國家由錯誤的團隊領導,有一個流氓政府想要掠奪儲備,那麼幾代新加坡人的畢生積蓄將在一個任期內化為烏有。所以我們必須防止這種情況發生」。
*部分段落或圖片轉自網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