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顯龍總理昨晚(8月29日)發表國慶群眾大會演說,宣布重大國家發展政策和挑戰。

新加坡國慶群眾大會始於1966年,是新加坡總理每年最重要的全國演說之一,通常於國慶日(8月9日)之後的第一個或第二個星期天傍晚舉行。受冠病疫情影響, 國慶群眾大會去年停辦一年。
與往年在在宏茂橋工藝教育學院舉辦的國慶群眾大會不同,今年的大會首次在新傳媒舉行,並以線上線下模式舉辦。

受邀參加的包括全體議員(含內閣部長)、前政要、社會各界領袖和知名人士、各行業代表、學生等等。
由於新加坡的特殊國情,總理按慣例用馬來語、華語、英語進行演說。三種語言的演說內容不一樣,通常馬來語和華語演說會有對馬來族群和華人族群特別有關的部分,英語演說則是面向所有公民。
2021國慶群眾大會講了什麼?
馬來語部分:
一、回教堂禮拜、開齋節活動等無法進行,但伊斯蘭社群給予很大的理解和支持,我對此表示感謝。
二、現在疫苗接種率上來了,我們可以恢復一些宗教活動,但我們仍要鼓勵尚未接種的年長者儘快接種。
三、2020年人口普查顯示,馬來社群取得了進步。馬來族大學生增多了,專業人士、經理、執行員與技師(PMET)增多了,家庭收入也增高了。
四、居者有其屋,我們要協助全民擁房,包括協助馬來家庭購買組屋,政府會給予全力支持。
五、新加坡必須建成包容性社會,教育很重要。政府和社會團體會協助所有種族的學生獲得良好教育。
六、協助弱勢群體,唯才是舉,整個國家就會取得進步。

華語部分:
一、新加坡逐步走向新常態,我們不斷做出調整,克服一次次的挑戰,學會了靈活應對。
二、接種率已達到80%,我們決定謹慎調整。我們原本採取「清零」策略,現在逐步調整為「與病毒共存」,病例肯定會上升,必須關注重症率。
三、打了疫苗並非百毒不侵,仍有10萬年長者沒有接種疫苗,令人擔心,懇請大家馬上行動前去接種。
四、疫情之下,社會面對壓力,包括種族和宗教課題的壓力。從前這些事件發生較少,現在是社交媒體時代,這類事情容易被放大,幸好大部分人支持多元種族政策,一視同仁。政策必須不偏不倚,不偏袒任何一族。當時,華族做出讓步,接受英語為行政用語;一些不懂英語的華人因此吃虧,新加坡並不存在「華人特權」。
五、歷史證明,這個基本國策對所有種族有利,因為它對內帶來種族和諧,對外減少與鄰國之間的猜忌,維持長久的安定繁榮。
六、我們有時把種族和諧視為理所當然。
舉例(一):有些華人屋主交代中介,不要把房子租給某個種族的房客,這必然造成少數種族痛心;
舉例(二):一些華族僱主傾向僱傭華族同胞,如果是需要使用華語的崗位,可以理解,但如果是一般崗位,就令人傷心,影響種族關係。
久而久之,就會讓少數種族感覺到偏見和歧視。我希望各族新加坡人以大局為重。
七、我們應該一視同仁,求同存異。新加坡支持各族傳承自己的文化,讓年輕一代接受悠久歷史的薰陶,這是文化的根,我們不能失去,否則就隨波逐流。
八、鼓勵華族家長在家跟孩子講華語。

(圖源:華族文化中心)
九、李總理以文化獎得主林子平為例指出,這位土生土長的百歲書畫家的藝術創作獨樹一格。早期作品描繪了新加坡舊日的生活面貌,他也捐出不少作品給中正中學,答謝母校對他的栽培。這體現了華人飲水思源的傳統美德,也突顯了華校的良好校風。
十、我們塑造了一個獨特的社會面貌,與其他華人社會不一樣。我們應該協助其他華人融入新加坡社會,他們是我們大家庭的一分子,為社會爭光,例如於夢雨,她帶傷出戰,但毫不畏懼,很多新加坡人為她的毅力和拼搏精神感動,她雖沒贏得獎牌,但贏得了新加坡人的尊敬和掌聲。這就是新加坡精神,不屈不撓,奮力向前,永不言棄。

在未來幾年,全體國人必須並肩作戰,才能走出困境;「不用悲,不用傷,前途自有風和浪...... 向前進,莫彷徨,黑暗盡處有曙光。「
【上述為非完整講話記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