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到了2040年將全面淘汰內燃式引擎車,這意味著很多人將改用電動車取代。為支持民眾採用電動車,並協助行業人士充分利用綠色經濟所帶來的新機遇,我國勞動力也須跟著轉型。
交通部長易華仁昨天(5月30日)到訪工教西區學院時說,我們將需要更多掌握電網升級等現有專業知識的人員,也會需要培養全新的技能,例如電動車充電樁的設計、測試與操作,以及各類電池相關的服務。
為此,陸路交通管理局與21家機構合作,針對電動車安全相關領域,在今年下半年推出汽車技術人員培訓和認證項目。
參與機構包括汽車業者、培訓提供者和政府機構,其中有義安理工學院、康福德高工程、寶馬集團(BMW Group Asia),以及去年收購共享電動車業者BlueSG的金鐘集團。
所有22家機構今天在工教西區學院簽署諒解備忘錄,承諾就安全處理高電壓系統,以及電氣故障及診斷,辨認一套基本技能。
根據這套技能,陸交局將與精深技能發展局和培訓機構合作,發展和落實基本培訓課程。參與者將可獲高達70%的課程費用津貼。
完成這些課程並獲取相關技能的汽車技師將在新的全國認證項目下,獲得認證,並受到所有簽署諒解備忘錄的機構承認。
易華仁說,今年第一季的新車註冊中,電動汽車占了8.1%,採用率比去年多超過一倍,顯示我國正加快採用電動車的步伐。
根據陸交局的數據,截至今年4月,本地有約4800輛電動車(公共巴士除外),而去年底只有約3600輛。
易華仁說,汽車技術人員目前以機械技能為核心,例如更換機械零件和機油,而隨著我國過渡到使用電動車,部分服務將被淘汰,對這些技術人員帶來衝擊。
他說:「儘管公路交通要過渡到以電動車為主還需要很多年,但我們須從現在開始提高技能和再培訓工作,並進行長期規劃,以確保我們的勞動力朝正確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