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丨有料丨有情丨有溫度
【新加坡直通車】讓生活更精彩
一名36歲的新加坡男子Yeo Boon Han,於3月23日星期六,在民丹島潛水時死亡。
據新加坡Straits Time(ST)報道,Yeo Boon Han參加了由GS-Diving開設的為期三天兩夜的高級開放式潛水課程。 該課程於前一天(星期五)開始。事件發生時,Yeo正在進行第二次潛水。

圖片來自Straits Time
GS-Diving發言人告訴ST的記者,Yeo在第二次潛水開始前沒有出現任何不適或疾病的跡象。
在第二次潛水期間,Yeo向他的潛水夥伴表示他想要浮出水面。Yeo的潛水夥伴是一名經過認證的救援潛水員,當時,他們所處的深度為25米;而高級開放水域潛水課程的最大深度為30米。
然而,兩人浮出水面後,Yeo卻沒有了反應;潛水員隨後對Yeo進行了急救。然後,他被帶到附近碼頭的一家醫療診所,搶救之後,醫生宣布了Yeo的死訊。
GS-Diving指出,他們「目前盡最大努力為死者家人提供支持並安撫他們的」。 新加坡外交部表示,新加坡駐巴淡島總領事官員已與死者家人會面,提供幫助。
潛水在最近幾年似乎越來越風靡,一波一波人前赴後繼的前往泰國、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的各處海島,經過3-5天培訓,然後拿個OW/AOW執照。
處在新加坡更是方便,一張船票就能去附近小島潛水。然而,潛水過程中的安全意識卻被大多數人忽視,導致了一幕幕悲劇。

你有可能死於水肺潛水嗎?
根據「Diver's Alert Network(DAN)2010潛水死亡研討會報告」,每211,864次潛水中有1次潛水死亡;而2014年潛水員死亡率研究報告則顯示,,每10萬潛水員的死亡人數僅為2人。潛水死亡率的上升顯而易見。

在雪梨發生過的一起潛水事故,死者是一個美國女孩,死亡水域深度只有五米左右。許多在雪梨的潛水員都表示,事故發生的水域水流平靜,能見度好,是最最合適新手的。但這個女孩卻轉眼就掉隊了,隨後被發現死於水底。有時候,最安全的地方也最危險!
此外,大約有45%的的潛水死亡事故是由於個人的健康因素引起的;其中,大約有25%的事故與事故者的心臟有關,這些人大部分是年長的潛水員。
DAN的年度潛水報告指出:「與年輕健康的潛水員相比,老年潛水員,在曾經有過心臟病和高血壓病史的情況下,潛水的時候風險會更高。53%的男性和54%的女性事故者都是50歲以上的人。」

導致死亡的常見因素
根據DAN Diving Fatalities Workshop Report,導致潛水員死亡的三大根源是:
1. 潛水員之前存在的疾病或病理
一些最常見的與潛水有關的疾病是耳氣壓傷, 減壓病和肺氣壓傷
2. 浮力控制不佳
浮力控制不佳不佳是許多潛水員遇到的問題。潛水員甚至可能忘記浮力器(BC)如何工作,或者下降和上升時的壓力如何影響浮力。
3. 急速上升/猛烈的水流動

潛水注意事項
潛水一定需要確認的幾件事:
1. 下水前,確保你沒有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中耳炎,肺部損傷,氣胸等等一系列疾病,以上這些疾病都不適合潛水。
2.下水的整個過程中都請做耳壓平衡。捏住鼻子,然後像擤鼻涕一樣擤一下鼻子就好,或者微微張開嘴動動下巴。
3.一定不要憋氣上升,可能會肺撕裂或者肺爆炸而死。因為下潛和上升的過程都會有水壓的變化,所以使肺部的空氣容量變化,水下10米的壓力是陸地的兩倍,如果憋氣,那麼回到水面上,肺里氣體多了兩倍,很可能會肺撕裂或者肺爆炸而死。
2. 潛水後,24小時內絕對不能坐飛機、爬山等做一些海拔或者氣壓有明顯變化的活動。潛水用的是壓縮空氣,空氣里的氮氣在水壓下會溶解在你的血液里,形成小氣泡,類似可樂里的氣泡,通常24小時後會代謝完畢。
但如果在氮氣還沒有代謝完的情況下坐飛機、爬山等等因為有了海拔變化,引起氣壓變化(氣壓變化是重點),血液里的小氣泡會像被晃了的可樂一樣衝出來,我們俗稱:血液沸騰了。結果會導致減壓病,也叫潛水病;症狀諸如頭暈、胸悶、關節痛、流鼻血等等。

潛水讓人上癮,但潛水也有風險。如何學習潛水裡的各種規則,如何看待這些規則,從根本上決定了你以後能夠潛多遠,潛多安全。敬畏生命,安全第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