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自殺問題一直以來備受關注,其自殺年齡已逐漸下降。根據新加坡援人協會(Samaritans of Singapore, 簡稱SOS)近日統計,
去年共94青少年選擇走上自殺的路,每10個青少年外部原因死亡案件中,有6起是自殺案件。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少年(10-19歲)的自殺率是自1991年以來創新高!!

(圖片來源網絡)
協會指出,整體而言,除了60歲以上的人士,去年各年齡層的自殺個案都有所增加。青少年和男性的自殺趨勢尤其令人關注。
數據顯示,去年共有94名、10到29歲的年輕人選擇自尋短見。自殺目前仍是這個年齡段的年輕人最主要的死因。
為什麼這個問題會集中在青少年?而且男性居多?

(圖片來源網絡)
通過援人協會的電郵輔導服務求助的人當中,超過78%年齡介於10到29歲。
協會認為:現今的青少年更強烈地意識到自己覺得孤獨和無助,也比較願意向協會、社交媒體和朋友尋求援助。
儘管如此,許多青少年在人生最黑暗的時期還是覺得無助,認為自殺是終結苦痛的唯一選擇。這一點令人擔憂。
他們處在一個將男子氣概(masculine qualities)視為重要成功因素的社會,因此,對於顯示軟弱的行為是不允許的。
男性一向被定型為堅強、經濟穩定的角色,一旦展現一絲絲軟弱將被視為是失敗的象徵,
而社會將他們推向持續追求物質需求朔造成功形象,使他們與至親之人的關係疏遠,也減弱了他們的社會支持系統。

(圖片來源網絡)
事實上,在那些寫信給援人協會求助並公開年齡的人當中,就有78%以上是青少年。截至今年3月,援人協會也觀察到,青少年求助者增加超過56%。
值得注意的是,年齡介於10歲至19歲的男性自殺者去年達到19人,是自1991年有記錄以來最高,與2017年的七人相比,增加170%。
然而,在這個年齡層,男性尋求援人協會幫助的電話和電郵只占了30%及27%。
援人協會認為,社會認為男性必須堅強,並應具備應對一切挑戰的能力等刻板印象,是阻止他們求助的障礙之一。

(圖片來源網絡)
自殺的青少年不論年代和性別,基本上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從小缺乏愛、關注和安全感。
因此,預防自殺應從小、從家庭做起。家長的價值觀會直接影響孩子的舉止,而他們的行為和語言更可能在無形中給孩子帶來陰影和創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