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的新加坡:剛被迫獨立,市區街頭垃圾遍地,李光耀滿臉憂慮

1965年8月9日,新加坡被馬來西亞無情驅逐,被迫走向獨立。當李光耀向民眾宣布這一消息時,他淚流滿面。當時擺在李光耀面前的新加坡,是一個資源匱乏、國民素質低下、強敵環繞、夾縫求生的小地方,危機重重。然而誰也沒想到,經過幾十年年的發展,新加坡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而且還成為風景宜人的花園城市。(這是一組反映1967年剛剛獨立時的新加坡)

【市區街頭,垃圾隨處可見】乍一看,當時的新加坡市區小汽車眾多,也有不少高樓,但是此時的新加坡危機重重。社會動盪仍在繼續、種族衝突尚未平息,失業率高企不下等,當時新加坡的失業率高達12%,無數人整日無所事事,社會治安情況糟糕。

【熱鬧的街頭】事實上,1965年新加坡獨立時,西方媒體普遍不看好。在西方的報紙中,關於新加坡獨立有這樣的評價,「勉強成立的國家」,並毫不客氣地斷言「獨立後的新加坡是看不到前途的」。當時的新加坡有200萬人,如何才能發展國家呢,李光耀也不知道從何做起,對未來充滿迷茫。

【髒亂差的居民區】李光耀在回憶錄中這樣寫道,「我從來沒想到在42歲時,要負起獨立管理新加坡的責任,照顧200萬人生計,我們奉命脫離馬來西亞,走自己的路,前途茫茫,卻不知道何去何從。」經過一段時間的調研,新加坡政府把目光投向製造業,決定從這方面撕開一個口子。

【海邊碼頭】1968年,新加坡成立工業區,建立輕工業基地,不斷努力拉外資,並給予外國企業多種優惠。不到10年時間,新加坡便成為世界主要電子產品出口國。同時,新加坡利用自己毗鄰馬六甲海峽的優勢,大力發展煉油業,新加坡逐漸開始崛起。

【李光耀在街頭向民眾喊話】資料顯示,從1960年到1983年,新加坡國內生產總值的年均增長率高達9.0%,是同期世界上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失業率則降至3%,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民眾的腰包逐漸鼓了起來。到1991年李光耀卸任時,新加坡的人均GDO達到了14504美元,年均增長率高達12%。

【路邊低矮的房屋】1965年,李光耀在視察工廠對工人代表們說,管理新加坡人必須強硬如鐵,政府隨即推出了嚴刑峻法。李光耀在任期間,新加坡「嚴刑峻法」的代表作就是鞭刑。新加坡的刑法制度源自英國和英屬印度的刑法,而鞭刑主要針對的是強姦、嚴重傷人、破壞公物、觸摸女性的敏感部位等罪行的犯人。

【路上的行人】1966年新加坡政府公布《破壞法》,將鞭刑範圍進一步擴大,作為維持社會治安、維護市容和保護公私財產的工具,這一規定受到了西方國家的指責。西方一些國家認為,「(鞭刑)殘忍,不人道和有辱人格,應該立即廢除」,但是新加坡政府固執己見。

【海邊漁民的吊腳樓】新加坡的崛起,給中國帶來了很大的啟示,但是李光耀卻認為:「中國有潛能在2050年實現目標,晉升為現代化的經濟體。中國大可成為世界數一數二的貿易強國,在國際事務上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不過,新加坡與中國的建交時間是在1990年10月3日,是東協中最晚與中國建交的。

【市區街道上的拖拉機】如今的新加坡早已成為已開發國家之一,而且在全球的名氣很大,其經濟模式被稱作為「國家資本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