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已經耳熟能詳的小米、華為到一直在幕後默默耕耘的中國航空油料集團、南洋五礦,隨著新中關係的不斷發展,中資企業也逐漸紮根新加坡,出現在我們生活中的每一個角落,與普通新加坡人建立起緊密難分的關係。
今年是新中建交30周年,也是中資企業(新加坡)協會(簡稱:中企協(新加坡))成立21周年。
21歲,在許多國家的法律中,都象徵著一個人正式成為社會、法律所認可的「成年人」。
作為中資企業在新加坡唯一的民間組織機構,中企協(新加坡)在經歷過21年的耕耘與發展後,已經成為銜接新中兩國商貿關係的一個重要橋樑,會員數量從創立時的11家擴大到目前的700多家,涵蓋航運、基礎設施、文化教育、金融、國際貿易、能源、通信科技等多個不同行業領域。
其中,從與新加坡人息息相關的地鐵交通、組屋等基礎設施建設,到與新加坡對外經貿極其重要的航運、燃油等行業,都有中資企業的參與。中資企業也積極與新加坡本地企業合作,共同開創更多新的商機。
更重要的是,中企協(新加坡)在擴充新中商貿往來於規模的同時,也深耕本地,積極融入社會,回饋社會。
在今年的冠病疫情中,協會也積極協助新中兩國的抗疫措施,向新加坡外籍勞工中心、新加坡紅十字會等機構捐款捐物,共同抗疫。
中資企業(新加坡)協會會長程軍直言,在新加坡的中資企業發展良好,離不開新加坡各界人士的支持和幫助。
他相信,兩國企業具有「天然的合作基礎」,在後疫情時代,中國與新加坡的經貿合作必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程軍強調,協會將繼續秉持促進中心友好合作、服務會員發展的宗旨,攜手本地合作夥伴,為促進兩國經濟社會發展和全方位務實合作貢獻更大的力量。 (本文由中資企業(新加坡)協會呈獻)
記者:任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