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病疫情大幅改變人們的生活與工作形態,新加坡建築和城市空間也必須持續加強和優化防止病毒傳播。未來,除了更完善的通風和空氣過濾系統,體溫檢測站以及自動門等無接觸式設備,都會是新加坡建築物的必備元素,成為新常態下的新城市景觀。
繼李顯龍總理之後,新加坡國家發展部長兼財政部第二部長黃循財昨晚(6月9日)透過電視和網絡平台,發表第二場「冠病後時代保障新加坡未來」系列演說。在這場以「與冠病共存」為題的演講中,他大致勾勒出人們在冠病後時代的生活與工作面貌。
黃循財指出,冠病「很可能不會從我們的生活中消失」,因此呼籲人們調整生活,學習長期與病毒共存。
除了保持自律和警惕,繼續勤洗手和戴口罩的衛生習慣,黃循財認為,冠病已使得更多人接受靈活工作制,如居家辦公、錯開上下班時間和分組辦公。為因應新辦公形態,辦公室和建築設計也須跟著改變,包括改善建築物的通風和空氣過濾系統。

體溫檢測站、自動門等無接觸式設備都將稱為建築的必備元素。圖為民眾俱樂部安裝的自測體溫儀(檔案照)
他說:「我們還可以安裝無接觸式的設備,例如自動門,以及設置體溫檢測站,讓這些成為我們日常生活的新常態。」
在完善建築環境和調整工作安排之餘,黃循財也呼籲企業探索出新穎和安全的方式提供產品和服務,特別是尚未跟上數碼化腳步的企業。
探討在新加坡生產疫苗 確保所有國人負擔得起
隨著經濟和社交活動逐步重啟,人們都期待恢復自己習慣的生活,但黃循財強調「這還不是時候」。「相反的,我們必須調整我們的期望、習慣和生活方式。在阻斷措施期間,國人展現了堅強的意志力、適應能力和韌性。我們現在進入了另外一個階段,這些優良的特質還是要保留下來。」
黃循財也是抗疫跨部門工作小組的聯合領導人之一。他認為,正因為全民同心協力,本地客工宿舍的疫情才能受到控制,社區感染的人數也大幅度減少。
但長遠來看,要抑制冠病傳播,黃循財指出,關鍵在於成功研發出疫苗,而令人鼓舞的是,許多國家正在積極研發疫苗,包括新加坡。他透露,新加坡經濟發展局正同製藥公司探討在本地生產疫苗的可能。

新加坡經發局正同製藥公司探討在本地生產疫苗的可能,並將確保國人都能負擔得起費用。(路透社檔案照)
「有了疫苗之後,政府將確保每個有需要的國人都能注射疫苗,也能負擔得起費用。」
經發局高級副總裁吳婉儀昨天答覆《聯合早報》詢問時未透露廠商身份,僅表示「一些公司」有興趣在臨床試驗和生產等方面,與新加坡展開合作,而經發局正協助促成這些對話。
儘管全球各地為疫苗投入大量心力,但黃循財也提醒,這當中充滿不確定性,人們仍得等上「相當長的時間」,才可能有疫苗供接種。

黃循財在國家傳染病中心的社區角落錄製演講,背後的展板貼滿公眾寫給醫護人員的感謝卡(通訊及新聞部提供)
黃循財是在國家傳染病中心的社區角落錄製演講。視頻中可見黃循財背後的展示板上貼滿了公眾寫給醫護人員的感謝卡。他說:「在此,我要感謝大家過去兩個多月來所做出的犧牲,保障了大家的安全。我還要特別感謝每一位前線人員,包括我們的醫護人員和許許多多的志願者。」
他說:「不論眼前的挑戰有多大,讓我們齊心協力,以堅定的信念,共同面對。只要我們團結一致,必定能夠打敗病毒,取得最終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