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彭博社報道,新加坡和瑞士在最新的彭博創新指數排名分別上升了一位,位列第二名和第三名。韓國位列第一,而美國則跌落出世界排名前十名。
彭博創新指數(Bloomberg Innovation Index)使用七個均等加權的指標來分析數十個標準,包括研發支出,製造能力和高科技上市公司的集中度。
這個排名最開始計算了全球200多個國家的表現,那些由於數據太少而無法製作報告的國家被淘汰了,最後參與國家的總數一共減少到111個,而彭博社公布了排名前60位的國家。
2021年,韓國從德國手中奪過了桂冠,新加坡的排名也上升至第二位,而德國的彭博創新指數排名卻下降到第四位。如今,亞洲國家已連續七年在排行榜中獲得了不俗的成績。

2021年彭博創新指數排名 來源:The Straits Times
2021年的排名反映了在Covid-19期間世界各國的表現。在這個期間,各個國家與Covid-19的鬥爭已將創新帶到了一個很重要的位置 — 各個國家的政府都努力遏制疫情的蔓延,以及開發可以終止疫情的疫苗等等。
花旗集團全球首席經濟學家Cathrine Mann說:「這一年,由於新冠疫情全球爆發,氣候也變化多端的原因,創新將會變得越來越重要。」
她還說到:「創新通常是通過新思想,新產品和新服務來衡量的,但創新是否成功的真正衡量標準是能否普及到大眾。
武漢的突破性進展
彭博社的大部分數據來自疫情爆發之前。儘管如此,值得注意的是,許多高指數國家(例如韓國,德國和以色列)在應對新冠疫情的某些領域(無論是接觸者追蹤還是接種疫苗的速度)一直處於世界領先地位。諸如Zoom Video Communications或疫苗生產商Pfizer之類的產品(美國研發)是去年創新的象徵,反映了美國在高科技公司密度方面的最高排名。
據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Paul Romer稱,新冠疫情還凸顯了另一種突破,這不僅僅是依靠科研技術,還與國家的政策和組織有關。
「武漢首次證明,在幾周內對一個城市的一千萬居民進行冠狀病毒檢測是可行的。這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公共衛生創新。」

參與抗疫的武漢醫護人員 來源:新華社
創新的未來發展
韓國之所以重返榜首,主要是由於專利的增長(排名第一)以及研發和製造的強勁表現。
首爾國立大學的商業管理學教授Lee Kyung-mook說:「韓國政府全認為,研發對未來至關重要,它存在於在技術上比較成熟的較已開發國家與依靠較低勞動力成本而迅速追趕的中國之間。」
排在第二位的新加坡一直在分配預算資金來幫助人們和公司向數字經濟過渡,在製造業方面也取得了很高的成績,而且還擁有全球非常有競爭力的兩所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與南洋理工大學。

新加坡CBD,來源:The Straits Times
瑞士是金融和生物技術的領導者,在該指數的兩個研究類別中均排名最高。
兩年前,巴伐利亞銀行首席經濟學家Juergen Michels發出警告,德國失去了冠軍的原因是由於德國缺乏熟練工人,缺乏下一代技術研發的正確戰略。
作為兩個最大的經濟體,美國和中國在全球創新中占很大比例。但是他們今年的排名都下降了。

中國2020年的創新指數排名為前十五名 來源:彭博社
創新需要時間
美國在2013年首次榮登彭博創新指數,但排名下降了兩位至第11位。美國國家科學委員會(National Science Board)在去年的一份報告中發現,「一旦美國成為無可爭議的科學與工程領導者,我們現在所扮演的角色將不再那麼重要」。
儘管美國的大學舉世聞名,但該國的高等教育成績仍然很差。學生表現不佳的情況可能將因為外國學生的強勁表現而變得更糟,因為外國學生通常在科學和技術課上的表現都很突出。
中國在2021年指數中排名跌至第16位,與美國在創新政策的關鍵方面陷入了一場鬥爭。
中國經濟已從新冠病毒中復甦,從而在競爭中占了上風。但是,該指數的下滑反映了其諸如增值製造業的退步之類的長期問題,越南和孟加拉國等競爭者在這方面經取得了進展。
今年排名上漲的其他國家包括印度(自2016年以來首次升至前50名)和烏拉圭(首次獲選)。而阿爾及利亞和阿根廷是跌幅最大的國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