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NTU官方推特
現在是星期六上午8點,吳醫生(Dr Julia Ng)剛剛上班。這位實習醫生沒有前往陳篤生醫院的骨科,而是穿過馬路去了國家傳染病中心的地下一層。她即將在國家篩查中心開始她今天的工作:與COVID-19病毒作鬥爭。
吳醫生畢業於NTU李光前醫學院,作為眾多醫護人員之一,他們在這個需要時刻被召喚來為國家服務。另一位實習醫生克勞迪婭·董(Claudia Tong)也被列入一線工作的名單中,她說:「作為醫生,我們有責任在疾病爆發時站在最前線。」
「在2009年甲型H1N1爆發期間,世衛組織因過早宣布緊急狀態而受到批評。當出口病例持續增長,我們沒有看到疫情達到頂峰的跡象時,就是宣布進入緊急狀態的正確時間。」 倫敦新興傳染病學院醫學訪問教授Annelies Wilder-Smith指出。

指示牌將人們引導到位於國家傳染病中心的國家篩查中心
圖片來源網絡
到達檢查中心後,吳醫生首先測量了自己的體溫,並將數據記錄在醫院電腦系統的一個共享Excel文件中。在去更衣室的路上,她領到一身經過消毒的手術服。換好衣服後,她將隨身物品放進一個儲物櫃里,拿起護目鏡,向儲藏室走去。領隊醫生會在那裡向她和其他隊員簡要介紹分工以及要注意事項。
這些注意事項中非常重要的一點是:醫生必須首先確定是否有人感染該病毒的標準。僅在最初的幾周內,這些標準就不斷擴大,以確保迅速識別出有危險的人。
雖然國家篩查中心於1月29日開始運作,但醫療界早已經處於警戒狀態。「當武漢的第一份報告出現時,我們就有所警覺,因此警戒級別也相應上升。」李光前醫學院助理院長兼副教授譚金英(Tham Kum Ying)這樣說道。
甚至在新加坡證實其首例COVID-19病例之前,急救部門就立即採取了行動。「在20分鐘內,我們設定了如何通過群聊進行回應的初始基本規則,」譚教授回憶道,並補充說,「半天后,操作變更完成了。這與2003年新加坡爆發的SARS形成了鮮明對比,當時的通訊依賴於個人電話和電子郵件。在速度至關重要的時代,新技術創造了救援時間。」
醫療技術和公開數據共享也促進了科學研究。傳染病醫學副教授Yeo Tsin Wen說:「我們花了好幾年的時間才確認愛滋病毒感染會導致愛滋病。但如今,幾周內科研人員就發現了病毒。」

圖片來源:谷歌
不久之後,科學家研究發現了整個基因組序列。了解病毒獨特的遺傳特徵將使科學家能夠快速開發特異性引物,以檢測病毒並診斷感染。李光前醫學院人類與微生物遺傳學副教授Eric Yap說:「第一個序列於1月10日發表,到2月1日,共發表了47個序列。」該遺傳學家目前正在開發一種低成本的快速診斷試劑盒,可用於無法進入大型醫療實驗室的地區。
密切注意病毒的基因組成對於RNA病毒尤其重要,RNA病毒屬於冠狀病毒家族。而且基因改變可以使病毒逃過測試,變得不受治療和疫苗的影響,並且更容易在人類之間傳播。這些累積的突變通常出現在病毒的外部。
病毒學家羅教授(Prof Luo)說:「當我們的免疫系統對病毒產生免疫力時,那些表面突變的病毒可能會存活得更好。」 病毒像船一樣,停靠在宿主細胞表面的碼頭上,這個碼頭被稱為ACE 2受體。這種受體在許多細胞中都很常見,在呼吸道和肺部的細胞中含量豐富。SARS也依賴於該受體。
病毒一旦停靠,便飛入細胞內部,劫持基礎設施,以極快的速度複製自己。最終,細胞破裂,釋放出許多新病毒。但是,病毒進入細胞後會觸發人體入侵警報。
抗病毒蛋白會攻擊病毒。炎症細胞因子從免疫細胞發出緊急呼叫請求支援。通常當這種反應過度時,人們就會死於這種病毒。

學生們在進入臨床科學大樓前排隊檢查體溫
圖片來源網絡
在檢查中心,醫生們被告知他們的工作任務後,走進前廳穿上第一批個人防護設備---N95口罩和護目鏡。
當每個人都確定自己的護目鏡和口罩貼合緊密,他們就一起通過另一扇通往走廊的門離開房間。在下一個房間中,吳醫生將粉白色的浴帽戴在頭髮上。她拿起一支黑色記號筆,一件黃色長袍,然後在禮服的前面用大寫字母寫上自己的名字和頭銜。
當她和其他人的胳膊穿過合成纖維長袍時,她們每個人都消失在樸素無華的個人防護服後面,只留下潦草的名字...
緊接著,她又戴上兩副藍色的外科手術手套。在與病人碰面之前,吳醫生把她的手機和出入卡裝進一個透明的密封袋裡。
即使這些個人物品也需要受到保護,因為病毒可以在體外生存並通過表面傳播。人們還可以通過空氣中的飛沫感染,這些飛沫通過口腔,鼻子甚至眼睛進入人體。

做好防護準備的醫護人員,圖片來源:海峽時報
現在所有準備工作就緒,小組成員也分散開工作了。吳醫生和她的同事們準備轉移到低風險篩查區。他們只有等到輪班結束時才會碰面,或者是在食品儲藏室中短暫的休息時偶遇。
走進檢查區就像進入考場一樣。一排排的單張書桌,每個桌子上都有著一把椅子,占滿了整個房間。每張桌子和椅子之間有一個兩米的間隙,以減少病毒在人與人之間傳播的風險。醫生從一個病人轉移到另一個病人,仔細地對例如聽診器之類的醫用儀器進行消毒,並確保在每個病人之前用一副新的手套更換外層手套。進行X射線檢查和血液檢查,再根據檢查結果安排患者出院或收治患者。
在疫情爆發的初期,董醫生用「焦慮」一詞形容病人的情緒。他補充說,許多人都是來現場接受檢測的。但是,無法立即獲得測試病毒的結果,樣品必須送到中央實驗室進行處理。在實驗室中,樣品經過聚合酶鏈反應或PCR來確認病毒的存在。
在2月4日發現第一批本地傳播後,患者的情緒發生了很大變化。從那以後,新的傳染源就成為了新聞中的重點——從五星級酒店到宿舍和私人租車,無論在哪裡都會爆發。
吳醫生說,自從首次報道本地傳播病例以來,她所見到的患者情緒都十分激動。同時,在醫療團隊中,情緒也發生了變化。隨著2月7日疫情風險評估被提高到橙色,篩查中心的工作人員可能要在前線面臨更多的危險。
面對越來越嚴重的疾病爆發,保持前線員工的士氣至關重要。譚教授說,為給醫護人員提供幫助,資深急診醫師出資建立了一個「鼓勵基金」,該基金為在篩查中心的工作人員提供「不健康但使人快樂的零食」。
「我們從SARS和H1N1中學到的是,團隊中的士氣非常重要。員工必須有信心,也應知道按照指示使用PPE不會用完,指示必須及時,清晰且可操作,並且他們有後盾。」她補充說。

「作為醫生,我們有責任在疾病爆發時站在最前線。」
圖片來源:NTU臉書
吳醫生八個小時的輪班已經結束,她將資料交給下一組醫護人員,然後前往走廊一件件的脫下她的個人防護用品:手套,消毒手;淋浴帽,消毒手;護目鏡,消毒手。她小心翼翼地脫下防護服,以免不小心把病毒從防護服上傳播到她乾淨的手術服上。這件長袍和其他一次性個人防護用品一起裝進了生物危害袋。然後,她又洗了一遍手。
為了回到辦公室和其他地方,吳醫生必須穿過前廳。在她拉開門之前,她檢查了房間裡沒有人被揭開面具。吳醫生走進來,摘下她帶了一天的N95口罩,又重新洗了一次手。最終,她穿過另一扇門離開了醫院,回歸普通人的生活。
現在是下午4點,下一批醫護人員仍在繼續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