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1月初,美國阿拉斯加航空一架波音737 Max 9客機發生門板「從天而降」的恐怖意外後,近年來因一系列安全問題而惡名昭彰的波音公司再度成為眾矢之的。
除了面臨監管機構更嚴格的審查,波音為了試圖挽回聲譽也展開了內部調查。
結果不查不打緊,一查不得了。
有關波音客機生產線的各種問題隨之浮出台面,最新一例是50架還沒交貨的 737 Max 型客機被發現部分機身出現了「鑽錯地方」的鑽孔。
而負責提供該機身的,恰巧又是製造那個脫落門板的承包商Spirit AeroSystems。
波音商用飛機部門負責人斯坦·迪爾(Stan Deal)在給旗下員工的一封信中指出,由於有波音員工發現兩個鑽孔沒有按照波音的要求鑽在正確的位置,因此有50架737 Max客機將必須回廠重做。
加上早前還有航空公司在已投入服務的波音737 Max 9客機發現的螺栓鬆動問題,波音公司可謂是名副其實的」螺絲鬆了「。
在飛行途中脫落的那塊門板,無形中打開了潘多拉的魔盒。

一架阿拉斯加航空客機的門板在飛行途中脫落,所幸事故發生時飛機才剛起飛不久,否則後果不堪設想。(路透社)曾經的模範生淪為問題學生
也不過才幾年前的事,波音還一度曾被業界譽為全球最安全和最先進客機的製造商。
為何在商用飛機製造領域和法國空中客車分庭抗禮的波音,如今竟淪落這般田地?
追根究底,盈利至上的企業文化,或許就是波音公司走下神壇的導因。
據美國媒體CNN報道,一些專家指出,波音近年來的企業文化有所轉變,想賺錢的企圖,蓋過了過往對品質和安全性的堅持。
一連串安全事故,尤其是2018年和2019年間,兩架波音 737 Max 8 型客機相隔幾個月先後發生致命事故,造成超過300人死亡,更讓波音出品必有安全保障的金字招牌徹底被打破。
而讓波音安全性從此陷入巨大爭議的,還得從上世紀末的人事變遷和商業決策說起。
從安全至上到盈利至上
1991年前蘇聯瓦解後,由於美國突然失去強大對手,不少美國大型國防承包商為在承平時期求存,只能彼此合併。
波音當時也在這樣的背景下,和競爭對手麥克唐納-道格拉斯公司(McDonell Douglas,簡稱麥道)合併。
合併讓波音的企業文化出現了變化,從原本的追求品質和安全,逐漸轉往更注重盈利的方向。
據悉,雖然當時檯面上是波音併購麥道,但新公司的領導層中有不少來自原麥道公司的高層。
原本在合併前,波音主要由具有工程學背景的專業人士營運,對他們而言,品質和安全性是重中之重。
但合併後,不少來自麥道的高層是具有財經背景的專業人士。這群人加入後,獲利取代了對品質和安全性的追求,使波音的企業文化從此「向錢看」。
波音也出現了一批從外部公司聘任,不具航空業背景的管理層,包括2005年成為波音總裁的吉姆·麥克納尼(Jim McNerney),他既無工程背景,航空業方面的經驗也非常有限。
波音現任總裁戴夫·卡爾霍恩(Dave Calhoun)同樣不具有工程背景。
至此,波音的企業文化逐漸轉為追求削減成本和提高效率。
為了節約成本,波音把越來越多飛機的組件委外交由承包商製造,最近製造出那個空中脫落門板的Spirit AeroSystems就是其中之一。
疫情導致的經濟下行,也讓波音裁掉了不少經驗豐富的資深員工,導致波音生產線的品管每況愈下。

波音737系列機型多次傳出存在安全缺陷。(路透社)
一些波音前員工相繼現身說法,揭露波音為了趕交貨,對出廠飛機的品質把控出現了紕漏。
據《洛杉磯時報》報道,有兩名前波音職員具名爆料,基於安全風險,他們自己「絕對不會搭乘波音Max客機」。
其中一人說:
「我曾在製造該機型的工廠工作,我看到了員工們為了趕著讓客機交貨而面臨的壓力。」
曾在波音737製造廠擔任高級主管的飛航安全倡議者艾迪·皮爾森(Ed Pierson)在2019年的一場國會聽證會上則指出,波音737 Max存在生產品質方面的問題。
他說,他曾向高層建議,在品質問題獲得解決前應該暫緩生產,卻被高層拒絕。
幾個月後,兩架波音737 Max客機先後於2018年10月和2019年3月在印尼和埃塞爾比亞墜毀,造成346條人命傷亡,所有737 Max型客機也被禁飛長達20個月。
諷刺的是,為了追求更高盈利而放棄原先對品質和安全性的堅持,非但沒有為波音賺進更多鈔票,反倒帶來了虧損。
過去五年,波音合共虧損了逾260億美元。
在與主要競爭對手空中客車的較量中,波音也逐漸落於下風。
去年,空中客車移工交付了735架商用飛機,相較之下,波音只有528架。前者2023年預料將迎來獲利,反觀後者則被市場預期將持續虧損。

由於安全事故頻傳,拖累了波音近年來的業績表現。(路透社)
無論如何,由於全球商用飛機市場幾乎由波音和空巴兩大巨擘壟斷,一般預料波音不太可能關門大吉,畢竟不少航空公司仍大幅仰賴波音出產的商用飛機。
以新加坡航空為例,其機隊的161架客機和貨機當中,就有大約一半是波音生產的飛機。
現階段,外界或許也只能期盼波音深切反省,貫徹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的道理,別把乘客的安危,置於金錢利益之下。
各國監管單位更需勿枉勿縱,加大力度審視這個前科累累的航空巨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