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們即將迎來氣候危機鬥爭中的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全球對清潔能源的投資將達到化石燃料的近兩倍。但是,儘管向可再生能源的轉型在加速前進,仍存在數百萬人可能被落在後面的風險。
國際能源署(IEA)發布的《2024年世界能源投資報告》稱,今年全球能源投資總額預計將首次超過3萬億美元,其中有2萬億美元會用於可再生能源、電動汽車和核能等清潔技術,1萬億美元用於煤炭、天然氣和石油。
然而報告還顯示,絕大多數清潔能源投資集中在歐洲、美國和中國,2萬億美元中只有15%流向了新興經濟體,主要是因為高昂的資本成本阻礙了新項目的開發。

發展中國家缺乏資金,也使它們陷入了惡性循環:它們無力建設風能和太陽能發電場,因此不得不繼續依賴化石燃料能源,這樣也就無法減少排放,無法應對氣候變化。
國際能源署署長法蒂·比羅爾(Fatih Birol)在《世界能源投資報告》中寫道:「必須做出更多努力,確保投資去到最需要的地方,尤其是如今嚴重缺乏可負擔,可持續和安全能源的發展中經濟體。」
公正轉型
確保新興國家能夠開發可再生能源項目,是實現全球升溫不超過工業化前水平1.5攝氏度的「公正轉型」的要素之一。公正轉型的另一個方面是確保逐步淘汰化石燃料不會導致目前在石油、天然氣和煤炭相關行業工作的數百萬人失業。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稱,公正轉型的「支柱」是「確保每個人、每個社會和每個國家都能從構建符合全球升溫1.5攝氏度目標的未來經濟中受益」。
世界經濟論壇的《促進能源的有效轉型》報告指出公正且包容的能源轉型至關重要,因為「所有國家和人民,無論是在個人、社區、國家還是國際層面」都會受到影響。
報告還提到了能源轉型指數(ETI),對120個國家目前的能源系統表現進行了基準測試,重點關注公正性、安全性和可持續性之間的平衡,以及向清潔能源轉型的準備程度。
報告指出,雖然在提高能效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清潔能源的採用也大幅增加,但「近年來能源價格上漲挫傷了能源公正性」,轉型的勢頭「受到了阻礙」「「能源安全也繼續受到地緣政治風險的考驗」。
如何實現公正轉型?
論壇的一份新報告探討了向凈零社會轉變所帶來的社會經濟挑戰,並提出了一個有助於推動公正轉型的框架。
《加速公正轉型:數據驅動方法》提出了一些衡量標準,展示了摒棄高污染產業給國家帶來的經濟和社會風險,「為領導者提供對關鍵機遇和挑戰的前瞻性視角」。
報告指出,在拉丁美洲、非洲南部和亞洲新興經濟體等地區,「經濟增長仍然是一項至關重要的目標,但也要與脫碳的壓力競爭優先級」。缺乏資金,也缺乏獲得必要技術的機會,意味著「跨越式的「綠色增長』可能難以實現」。
論壇根據各國在可持續轉型方面取得的進展及其目前對危害氣候的行業的依賴程度,設定了六種國家原型,並給出了降低風險、抓住機遇的方法建議。

報告指出:「在氣候行動和社會經濟不平等的交又點上,以證據為支撐的戰略以及與政策相關的衡量標準足以提供一條風險基線,制定明智的戰略,並確保氣候行動既能服務於人類,又能保護地球。」
論壇能源與材料中心發布的白皮書《在公正與包容的能源轉型中建立信任》(BuildingTrust through anEquitable and Inclusive EnergyTransition)指出能源轉型本質上非常複雜,對社會、經濟和環境都會產生深遠影響,因此確保所有國家都能平等參與進來至關重要。
「不公正、不公平和不包容的轉型有多種表現方式,包括能源獲取、價格波動、可負擔性限制、對就業的不平等影響以及資金分配方面的差異。」「而要應對這些挑戰並建立必要的信任,需要從多方面入手,採取具體措施,協同努力,建立分工明確的合作結構。」
論壇更廣泛的「公正轉型倡議」旨在確保能源轉型的政策、投資和商業戰略既能為綠色轉型提供支持,也能維護經濟公平。
文章來源於:世界經濟論壇Agenda博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