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前關閉的Fook Sow Undertaker,位於芽籠峇魯第89座。 (《海峽時報星期刊》)
(新加坡10日訊)印族男子請殯儀館處理母親的遺體時,驚見被放置在防腐工作檯上的遺體毫無遮蓋。夜晚,附近的野狗進入殯儀館,睡在桌底下。
蘇尼爾(54歲,貿易行業主)上月20日寫信向《海峽時報》投訴,結果引發殯儀館設施和條件差的討論,導致殯葬協會採取行動。
《海峽時報星期刊》引述殯葬協會主席洪子生的話說,希望這一兩個月內能與國家環境局會面,討論這起事件和提升殯葬業水平的可能,但事情還未確定下來。該協會有37個成員。
蘇尼爾在投訴信中,敘述他今年2月在芽籠峇魯的負面經歷。另一讀者巴盧也回應,籲請當局重新整裝殯儀館的周圍,指出他父親在2015年過世時,他發現該區附近的環境和設施相當破舊。
巴盧(52歲,媒體公司董事)寫道:「這是屍體未火化或埋葬前的最後階段,我們須盡所能地確保亡者獲得最後的尊榮,這也是我們能夠給予他們最終的善行。 」
環境局答覆這兩封信時,表示它在未來約10年將推出五個新的殯儀館場地供發展。
環境局說,它將與利益相關者合作,同時徵詢宗教團體的建議,看如何改善現有的程序。
當局調查了蘇尼爾的投訴,而相關人員上月發現涉及的殯儀館已不再運作,「我們設法在聯絡執照持有人,調查還在進行中」。
不允進入處理防腐地方
蘇尼爾在84歲母親過世時,聯絡Rajoo Casket安排其身後事,包括為亡母沖涼和進行防腐工作。
該殯儀館沒有防腐設施,就把遺體交由芽籠峇魯第89座的Fook Sow Undertaker處理,但喪禮是在芽籠峇魯的另一殯儀館舉行。
多數家屬不會觀察防腐的處理,但蘇尼爾和家人特地到場,以確保一切安排妥當。
他在信中寫說:「我母親的遺體是放在供洗澡用的鐵盤上的一個單位,沒有遮蓋。在她旁邊的是兩具女性遺體,全部的臉部都用塑料袋蓋著。 」
他說,他母親當時已完成防腐的處理。
他和家人感到難過,當天下午就要求把遺體移到另一家殯儀館,只與原來那家隔離了兩道門。
他說,該殯儀館進行防腐的地點與舉行喪禮的地點,只用一個窗簾隔開。
Rajoo殯儀館負責人堅稱,公司不允許防腐人把遺體暴露在外,「每個人都有權得到尊重」。他反而質問為何蘇尼爾擅自進入處理防腐的地方。
蘇尼爾回應說,他當時問工作人員,他母親的遺體在哪裡,結果對方讓他和家人進入。
《海峽時報星期刊》聯絡上Fook Sow Undertaker,一個李姓負責人說殯儀館在裝修,不願進一步置評。

條野狗在芽籠峇魯台附近的殯儀館流蕩。一名男子上月向《海峽時報》投訴,他母親的遺體交給殯儀館進行防腐處理,有野狗進入殯儀館。 (《海峽時報星期刊》)
業者驚訝 表明情況少見
遺體沒有遮蓋地擺在防腐工作檯上,殯葬業者對此表示驚訝,因為這對往生者不敬,但他們紛紛表明這樣的情況少見。
他們指出,當局沒明文說明殯葬業者的服務作業方式和水平,這類疏漏的例子還是會出現的。
根據國家環境局,目前具備防腐設施的合格殯儀館有21家,比10年前的23家少。它們多數聚集在芽籠峇魯工業區、大巴窯8巷和新民通道,另三個是在淡濱尼連路、實龍崗路上段和勞明達街的新加坡殯儀館。
不是所有的殯儀公司都有自己的防腐室,一些須向合格的防腐設施租用產場地,但有業者反映,每周會出現至少一次防腐室不夠用的情況。
環境局有為業者列出防腐處理的衛生需求,但沒具體說明該如何處置和收藏遺體,只列明應根據宗教和文化需求處理,過程中須尊重亡者和給予家屬安慰。
《海峽時報星期刊》報道,目前有約20個防腐師,其中一半是業餘性質,另一半是全職為殯葬公司服務。
防腐時間約一小時,收費500元(1500令吉)左右,但也有防腐師只收取少過一半的費用。
環境局會定期監督合格殯儀館,如有投訴,將展開調查。
過去5年,只有一家殯儀館因非法營業,在2012年被罰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