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30年後,將面對前所未有的重大氣候轉變。
(新加坡12日訊)科研人員警告,全球多個城市包括新加坡和吉隆坡30年後,將面對前所未有的重大氣候轉變,包括降雨形態大變化,以致水災和旱災更經常發生。
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的科研小組柯勞瑟實驗室發表研究報告,表示如果全球氣溫升高半攝氏度,到2050年,77%的城市將面對重大氣候轉變,其中20%的轉變更是空前,當中超過6個是地處熱帶的城市。
實驗室分析500多個城市後,得出有關結論。

吉隆坡未來或更經常發生水災和旱災。
蘇黎世理工學院(ETH Zurich)研究人員針對全球520個主要城市進行氣候分析,發現約有22%城市將在未來31年遭遇從未有過的氣候衝擊,當中64%要屬受影響最嚴重的熱帶城市,包括新加坡、吉隆坡、雅加達、仰光等。此外,77%的城市屆時將迎來劇烈氣候變化。
這項研究於7月10日在國際科學期刊PLOS ONE發布。研究人員採用了一套相對「樂觀」的模型進行推算,包括假設實施多項綠化政策後,二氧化碳排放量到了2050年維持在穩定水平。
基於上述模型,研究推測靠近赤道的城市雖不會面臨劇烈溫差,但降雨量極可能會發生變化,繼而造成更嚴重的水災和乾旱。

瑞士一項最新氣候研究顯示,新加坡、吉隆坡和一些熱帶城市將在2050年遭遇從未有過的極端氣候衝擊。(嚴宣融攝)
研究空氣素質的新加坡理工大學工程系助理教授富勇祥博士(Moshood Fadeyi)受訪時指出,新加坡處在赤道地區,氣候變化面臨許多未知數,若不及時控制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屆時的氣候可能更加惡劣。
他解釋說,熱帶地區受到的太陽輻射較強,一旦大氣層中的二氧化碳、甲烷(methane)等溫室氣體繼續攀升,暖化情況就會漸趨嚴重。「高溫可能會進一步加劇新加坡霧霾和水源供應等問題,這可不是危言聳聽,減低排放是當務之急。」
國務資政兼國家安全統籌部長張志賢上個星期四(4日)在蜆殼石油公司舉辦的「共創未來」論壇上致辭時指出,如果各國不採取行動應對當前溫室氣體排放情況,新加坡將在2100年面對更炎熱天氣、海平面上升,以及南極冰架倒塌帶來的巨大破壞。
在南洋理工大學亞洲環境學院任教的班雅明·霍頓教授(Benjamin Horton)表示,此次瑞士的研究結果並非出乎意料,但這些「樂觀」推測不失為一記警鐘,提醒國人就算二氧化碳排放量按照計劃獲得控制,氣候變化造成的後果依然不容小覷。
霍頓指出,2050年或許聽起來還相當久遠,但環境中排放出的二氧化碳可在大氣層逗留長達200年,相較於這個時間軸,新加坡距離極端氣候其實並不遙遠。「除了影響食物和水源供應,屆時能源需求也會增加,所幸新加坡在環境保護方面早已有所規劃,有助抵禦氣候變化帶來的後果。」
新加坡早已未雨綢繆採取行動,包括在2011年把新填海土地的最低填海水平調高一公尺,而未來的大型基礎建設如樟宜機場第五搭客大廈和大士碼頭也都會建在更高平台。政府也在探討應進一步採取哪些填海、建造防波堤(sea wall)等措施,以更好地保護新加坡沿岸地帶。
此外,新加坡的綠化政策也獲得國際認可,亞太可持續發展問題論壇今年3月發表報告,評估區域各國邁向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進度,其中就表揚了新加坡在今年1月推行的碳定價法令。;
Post in:中國報 Johor China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