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白肚魚
「拜年魚」又稱發財魚、白肚魚,以產自峇淡島附近卡蘇島水域的拜年魚肉質最為肥美。每到新春期間,白肚魚就身價百倍,搖身一變成為「拜年魚」。較大的拜年魚,每公斤約有10條,中等體積的每公斤則有14至15條。白肚魚是許多潮州人在新年必吃的一道菜。

白肚魚
潮汕有句俗語:「要吃好魚白肚鯧;要娶雅妻蘇六娘」。潮州人把好戲和好魚相提並論,以好喻好,突出潮州人「嗜鮮」的習俗。但在物資缺乏的60年代,潮州人的拜年魚多以松魚、草魚和節魚等淡水魚為主,並以魚頭爐的方式慶祝團圓。
進入80年代後,生活水平普遍提升,潮州人的拜年魚不是馬鮫魚和鯧魚,卻換上平時乏人問津的白肚魚。據說在80年代,醉花林俱樂部有個潮州商人鄭鏡鴻在除夕夜吃了白肚魚後發大財,其他潮州人也競相跟著吃,希望來年的生意特別好。從此,白肚魚晉升為「發財魚」。
記得年輕時,每逢年初一早上,我都會陪同母親到位於奉教街的伯公廟拜拜後,就到附近的新巴剎購買白肚魚,回家清蒸後配上蒜頭辣椒,吃得不亦樂乎,象徵一年大豐收。我尤其是喜歡白肚魚裡面的膏,軟綿帶香,令人讚不絕口。
撈魚生
撈魚生是家家戶戶團圓飯里總少不了的一道特殊的料理。撈魚生是七彩魚生的簡稱,是本地民間過春節的風俗之一。撈魚生以三文魚等等可以生吃的魚肉條為主食材,搭配腌薑絲及各種有顏色的蔬菜絲及水果絲,如青紅椒、西芹、紅白蘿蔔絲及柚子肉等。一堆堆的蔬菜絲,七彩繽紛、色澤誘人,因此被稱作七彩魚生。

撈魚生是家家戶戶團圓飯里少不了的特殊料理
人們在撈魚生時,將蔬菜絲及生魚片逐一加到一個大圓盤上,每加一樣材料,都要說一句吉祥話。比如紅蘿蔔代表鴻運當頭、青蘿蔔絲代表青春永駐、新鮮魚條代表年年有餘等等。然後灑上白芝麻、花生碎、五香粉、胡椒粉等配料,有著五福臨門以及財源滾滾的寓意。最後再淋上特製的醬料,一家人一起撈起,有著七彩燦爛、風生水起、越撈越旺的好兆頭。
大家都會說固定的吉祥話,在撈紅蘿蔔絲時說,「鴻運當頭啊!」;青木瓜絲,「青春永駐啊!」;三文魚,「年年有餘啊!」;胡椒粉+五香粉,「五福臨門啊!」;一碗香油,「財源滾滾來啊!」;酸柑汁+酸甜醬,「大吉大利、甜甜蜜蜜啊!」;乾果+花生碎+脆片,「金銀滿屋、遍地黃金啊!」
每逢新年佳節,我們兄弟總會相約到餐館用餐,少不了撈魚生這一道特殊的料理,象徵著所有家庭成員平安健康,事業順利,學業進步,財源廣進。幾十年如一日,傳統習俗延續至今,每年都由弟弟埋單,也算是一種功德與福報。
令人垂涎欲滴的紅桃粿
潮州人民間習俗,凡過年過節,幾乎家家戶戶都要做紅桃粿(Arh Kueh包鹹的綠豆餡),然後放在祖宗靈位前祭拜。因為潮州人認為紅色是吉祥如意、好意頭的象徵,此外,做紅桃粿的粿模上大多都雕刻了「壽」字,也是祈求健康長壽的意願。

紅桃粿
有紅的有綠的,餡有花生綠豆餡(甜的)、芝麻餡(鹹的)。綠豆餡(鹹的),是用綠豆去皮煮熟加調料做的,也叫餡(音Arh)粿。從一堆做好的皮上揪出一小團,捏成一個薄薄圓圓的小碗,盛進綠豆餡,再團成一團,用粿印印出來,上蒸籠蒸熟即可。還有一種是用糯米做的,先把香菇、豬肉、蝦米、蒜苗切碎,花生去殼剝皮,放在炒鍋炒熟;糯米煮熟後用炒鍋和著調料炒成一鍋糯米飯。從一堆做好的皮揪出一小團,捏成一個薄薄圓圓的小碗,盛進糯米飯,再團成一團,用粿印印出來,上蒸籠蒸熟即可,也可在吃前略微用油煎香。這種糯米飯做成的紅桃粿,目前在各個角落都可看到,也是人們最熟悉的飯粿。
這些紅桃粿,最令人難忘的是包綠豆餡(Arh 咸)的。記得在五十年代,由於祖母是從中國過來,所以自然的把這門傳統的紅桃綠豆餡粿帶來。每當過年,由母親幫忙親自做上兩三百個,多數是在除夕前一天,在廟街(俗稱烏橋頭)的巴剎外售賣,每個一角。生意倒也不錯。祖母總會留下一些供奉祖先和讓家人享用。紅桃綠豆餡粿在吃之前最好是用食油煎香,也稱烙粿,然後淋上特製的滷鴨汁(滷鴨也是母親每年必備的供品之一),吃起來自當香脆可口,令人慾罷不能,一次總要吃上好幾個。如果能夠配上一壺好的茶,慢慢品嘗,又能減少油脂,更加美妙。
自從祖母往生後,家人由於忙碌,也不再做紅桃粿了。我們每年到竹腳巴剎(Tekka Market Hawker Centre)的一個賣粿攤位訂購,不知不覺也過了好多年。直到兩年前,此賣粿攤主宣布不再做這種粿,原因是人手不足。好不容易,才找到了亞歷山大村(Alexandra Village)一間賣粿店和惹蘭勿剎(Berseh Food Centre)的一個賣粿攤主有售賣這種粿,但是需要提早訂購。可是到了今年,當我們向惹蘭勿剎的攤主訂購時,才知道他們只有做飯粿、紅龜粿,早已停止做綠豆餡粿了,理由是準備工作太多了,沒有人手幫忙。
聽聞做紅桃粿費工費時費精力,故而潮州民間也流傳了一些俗語:倘工夫不濟勉力而為,稱「無工做幼粿」。工於心計、善做表面文章的人,形容為「賢做雅粿」。做粿是潮汕女人的特長,和針工一樣為自小必修的手藝。某些女人倘儀表不整,手藝不佳,稱「歪鬢姿娘做無雅粿」。潮人喜吃粿,看重粿。對那些異想天開、絕無可能的事,稱為「乞食丟落粿」。拿人家東西,並非偶然撿來,稱「灶頭拾著粿,眠床拾著被」。事情弄糟露了餡,稱「咬破粿」。最好吃的珍饈小食,形容為「蝦米筍粿」。事情大出意外,說 是「肚痛食酵粿——倒好」。小孩弄壞東西,叫「而掉阿媽粿」。
現在市面上會做飯粿的人不少,但會做綠豆餡粿的人和售賣這種粿的店家已經越來越少了,相信不久的將來,這種傳統的綠豆餡紅桃粿就會在我國消失了。故而希望依然健在的老一輩能夠把這門傳統的做粿手法、材料有系統的傳給後代,才能保存這個令人垂涎欲滴的傳統綠豆餡粿而不致於流失。
(作者為自由撰稿人,文章僅根據自身體驗的習俗撰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