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攤正在消失?新加坡老人關閉81年老店
小攤文化不僅在中國受歡迎,在新加坡也有一群經營小店多年的小攤主。在新加坡的麥士威熟食中心(Maxwell Food Centre),一名攤主決定在7月2日關閉名為「五香貫腸」的店鋪。這家店鋪已經經營了81年,以售賣豬肝卷、皮蛋和香腸等傳統小吃而聞名。66歲的攤主吳國華(Ng Kok Hua)告訴記者,他和家人的身體因過度勞累出現了健康問題,但也沒有找到適合接受攤位的人,關閉這家攤位實在是不得已的選擇。吳國華並不是個例,現在的年輕人越來越不願意品嘗傳統小吃,一些傳統攤位經營慘澹面臨倒閉危機。

新加坡著名小吃店關閉
2022年3月,吳國華和兄弟、妻子決定關閉攤位,退休養病,但他們的決定招致了忠實顧客的反對。「我被罵了。」吳國華笑著說,「一名顧客表示,『你怎麼可以這樣關店了?我們家族四代都光顧了你的攤位』。」於是這家人縮短了每天的營業時間,硬著頭皮又堅持了一年。
一年過去了,吳國華一家的病逐漸加重。「我去眼科檢查,醫生髮現我的眼球有黑點,如果不治療的話,我可能會失明。所以這個月我要去做手術。」吳國華的姐姐不久前退休在家休養。「她已經70多歲了,雙腿沒有力氣。」吳國華解釋道。他的妻子也因繁重的工作患上腿部疾病。「工作很累,我們的食物都需要手工製作,而且製作過程繁瑣。」吳國華還告訴記者,在新加坡,攤主退休主要有兩個原因,要麼去世,要麼生病。除了攤位費用,吳國華使用價格更高的優質原料,這降低了他經營的利潤。遭受新冠大流行打擊後,吳國華的攤位仍然處在恢復期,「這(經營下去)實在太困難了」。

吳國華本來想轉租攤位,但100萬美元的價格相比市場價來說略高,沒有人願意接受。吳國華決定降低價格:「價格可以降低,但我們還需要考慮很多事情。比如他們是否有誠意接手,他們是否有餐飲經驗。如果他們半途而廢,這也是在破壞我們的遺產。」
如果到最後還是沒有人接手攤位,等到身體好轉,吳國華將在其他地方重新開張,也許會選擇在攤位租金較低的工業區售賣米粉。「我從16歲就開始工作,如今已經50年了。當我看到我的顧客跨越幾代人時,我感到非常滿足。很多人帶著孩子或者父母來我的攤位買東西,問我是否記得他們。」

逐漸消失的小攤文化
吳國華告訴記者,自己製作的傳統食物人氣下降——年輕人無法欣賞,老年人不願意為手工食物支付更多的錢。「大多數顧客並不那麼挑剔質量,他們認為花錢買手工製成的傳統食物不值得。」年輕一代不願意品嘗傳統食物,不願意加入製作傳統食物的行列中,新加坡傳統食物文化正在消失。
不僅在新加坡,全世界都呈現這樣的趨勢——年輕人不認識甚至不食用自己國家的傳統食品。很多中華美食逐漸失傳,一方面是因為「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現在的食物越來越追求精緻,相對而言,一些傳統工藝下的食物就顯得比較原始,自然就消亡了。另一方面,一些傳統食物工藝繁複,傳承的手藝人越來越少。比如浙江的烏飯麻糍,傳統手工麻糍的製作工序較為複雜,以前是需要一家人齊心協力,準備一整天才能做的;現在我們所吃的麻糍,大多數都是機器製作出來的。再比如烏糯扁食,已經成為70歲以上老人的回憶了,現在的年輕人聽都沒有聽過,更不用說品嘗了。

2020年12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把新加坡小攤文化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中。在過去,新加坡的小攤主被人們看不起,被視為乞丐的生意;然而現在這個文化得到了全球的認可。許多小攤只專注於一種特定的菜肴,經過多年改進,攤主將他們的食譜、知識和技能傳授給年輕的家庭成員或學徒。傳統美食正在消失,製作它們的小攤也面臨生存困境。現有的新加坡小攤販正在老去,他們的子女通常都接受過良好的教育,相比於父輩經歷的這種辛苦廚房勞動,他們更願意選擇在辦公室工作。據路透社報道,新加坡攤主的平均年齡高達59歲,遠高於新加坡全國勞動力人口平均年齡的43歲。
雖然部分新加坡人開始遠離枯燥的辦公室生活,從事傳統食物的製作,但這對於急缺人力的小攤文化,可謂解決不了根本問題。60多歲的李沙白以2美元一份的價格在售賣一種新加坡特色水粿,他的兩個女兒一個在墨爾本大學擔任講師,另一個在新加坡當會計。「我認為小攤文化再存活50年都難;這份工作太辛苦了,孩子們都不願意做。」李沙白悲觀地說道。

新聞與圖片來源:Nestia、8days、每日快報、曼谷郵報,部分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