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主要由華人、馬來人和印度人三大族裔構成,其中馬來人是原住民,華人和印度人為近代前往工作謀生,此外還有其他少數族裔。不同族裔之間的文化差異很大,如何和諧共處是一個大問題,迄今為止,新加坡處理得很不錯。
首先,在新加坡獨立之時,華人比例約為74%,馬來人不到15%,印度人不到10%,官方認為這是一個黃金比例,需要保持下去;由於華人出生率比較低,所以過去幾十年吸收的移民主要為華人。而新加坡又不認為自己是一個華人國家,它的國語是馬來語,國歌也是馬來語,行政語言是英語,同時華語、馬來語、泰米爾語和英語都被定為官方語言——這些規定主要是為了塑造共同體意識,增加社會凝聚力,避免少數族裔產生依附於人的感覺。
其次,在很多國家的教育中,不同的族裔會聚集在一起上不同的學校,久而久之則容易產生離心傾向。新加坡則不允許這種做法,它的公立學校招收各個族裔的學生,學生從小就學習如何與其他族裔相處。公屋的分配也是同個道理,分配要按照各個族裔的人口比例來進行,如果一個華人家庭要離開,房子只能賣給華人,而不能賣給其他族裔,進而保持各個族裔混居的狀況,避免某個族裔長期固定聚居。
第三,由於新加坡的人口以華人為主,如果選舉制度設計不當,可能會導致國會中都是華人;為此新加坡推出集選區制度,即在選區中需要以幾個人組成集體的方式參與選舉,其中至少有一個是少數族裔代表,民眾投票要投給某個組合而非個人,基於此,可以在國會中為少數族裔保留足夠多的名額。
我在新加坡訪問過一段時間,也發現其實不同族裔主要還是跟自己人玩,但是各個族裔之間確實沒有什麼大矛盾,確實做到了和諧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