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訊)女子患先天性多囊腎病,年輕時接受的首個腎臟移植超過「使用期限」後須再換腎,否則平均壽命只剩9年,76歲老父親挺身而出,克服自身的抑鬱症和對看醫生的恐懼,配對成功後為愛女捐腎,讓她重獲新生。
管慧琳在25歲時被診斷為患有多囊性腎病(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接受一次腎臟移植後得以正常生活。近20年過去,她的腎功能前年再次衰退至只有三成功效,醫生再次建議她是時候換腎了。
管慧琳接受《新明日報》訪問時憶述,媽媽也患有同樣的腎病,丈夫的血型又不匹配,她一度以為沒人能捐腎給她,打算認命去洗腎。沒想到76歲的爸爸管凱權經檢查後和女兒配對成功,身體狀況也達標。

管慧琳和爸爸管凱權一起騎腳車。(受訪者提供)
但只有一個問題:管凱權多年前起情緒波動就較大,前年更是病情發作,被診斷為患有臨床抑鬱症。
管凱權說,前年抑鬱症發病以來一直沒能痊癒,他不時會焦慮和失眠,服用了近3年藥物來控制。即便如此,見到自己和女兒的腎臟配對成功,他還是想拉女兒一把。
儘管一生都對去醫院懷有巨大的恐懼,管凱權還是遵守醫囑,挺過了長達一年的進出醫院做各項檢查和治療。去年8月10日,他終於在國立大學醫院器官移植中心,成功為女兒捐出一個腎臟。
管凱權說:「那是我的女兒,不管怎樣我都要救她,給她過正常的生活。現在她不需要洗腎,我盡了我的責任。」
手術後,管慧琳和父親都恢復良好。管慧琳辭去了原本在託管中心做幼教的工作,當起全職家庭主婦。她和丈夫住在義順離父母很近,可以時常走動。
她說:「我的第一次和第二次生命,都是爸爸給的。希望爸爸身體健康,可以和我們一起去走走,過幸福生活,我愛我的爸爸。」
住院兩周 接受電休克療法
為捐腎做準備,父親在冠病疫情期間接受長達兩周的電休克療法控制抑鬱症。
考慮到抑鬱症惡化,醫生告訴管凱權,如果病情控制不好,他將失去捐腎機會。父女二人坦言,這讓一家人都陷入擔憂。於是, 管凱權克服恐懼, 住進國大醫院兩星期,接受電休克療法(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
國大醫院心理醫療科部門主任兼高級顧問醫生徐銀鷹告訴《新明日報》,電休克療法是治療抑鬱症最有效、見效最快的方法之一。「儘管我們將管先生的藥物份量分散到幾個月開,他還是變得越發焦慮和抑鬱,因此我們採用電休克療法。」
治療期間,管凱權不用手機,與外界斷聯,只靠老伴每天探訪,並得以和女兒視頻通話。他說:「我盡力配合醫生治療,只要能捐腎救女兒。」
輕度抑鬱症 不影響器官捐獻
輕度抑鬱症不會影響器官捐獻資格。
不過,徐銀鷹醫生說,中度至重度的抑鬱症,會影響病患的決策力(即能否清醒地授權手術)、降低他們的免疫力並延緩康復,以及影響病患自我照顧、恢復健康的動力。
國大醫院器官移植中心成人腎臟移植計劃外科主任兼高級顧問醫生張和義副教授為父女倆主刀。他說,如果沒有新腎,管慧琳的平均壽命只剩9年。
「但是腎移植後,她若精心照料還有超過20年的壽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