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圖:曾寶如。(右)圖:陳沁霖。
向年輕人推廣雙語能力,為病人翻譯疾病營養視頻等,是其中兩位翻譯人才培育計劃受益者回饋社會的方式。
自由業(freelance)譯者曾寶如和新傳媒8頻道新聞編輯陳沁霖,都是翻譯人才培育計劃(Translation Talent Development Scheme)津貼的受益者。她們以不同方式回饋社會,也將擔任全國翻譯委員會(National Translation Committee)大使,鼓勵對翻譯工作感興趣的有志者參與計劃。
助非英語族群獲取訊息
在成為自由業譯者前,曾寶如曾在新加坡野生動物保育集團負責動物或教育活動相關的中英文翻譯工作。
她表示,自己當時在翻譯方面做出了許多嘗試,卻不知道自己做的是否是對的,並逐漸發現翻譯是一門大學問。為了讓自己的翻譯能力能更上一層樓,曾寶如選擇在去年辭去工作,通過計劃的津貼申請進修,目前正在修讀南洋理工大學筆譯與口譯碩士學位。
在等待進修期間,曾寶如為新加坡慈懷理事會(Singapore Hospice Council),為晚期疾病營養視頻把英文字幕翻譯成華文,並為彼岸社會服務(Beyond Social Services)的焦點小組訪談做翻譯工作,幫助他們了解低收入家庭在疫情之下所受到的影響。
她表示,本地許多社區服務機構的語言都是以英文為主,所以翻譯對於非英語族群來說尤為重要。
「我目前會專注在學習,但希望能在畢業後繼續和這兩個機構合作,有機會也可以和更多學生進行互動,讓他們發現翻譯也很好玩。」
向學生推廣雙語優勢
畢業於南洋理工大學筆譯與口譯碩士課程的陳沁霖,在大學本科主修中文系的同時,也副修翻譯。後來她發現,如果能夠實現雙語優勢,這對她的工作會是一項非常實用的重要技能。
和曾寶如一樣,陳沁霖也即將擔任全國翻譯委員會大使。今年5月,她們也即將參與到通訊及新聞部以及教育部聯合在「群策群譯」(Community-in-Translation)的項目, 在一個為中學三年級學生推出的中文翻譯工作坊當演講嘉賓。
陳沁霖說:「讀翻譯,是不是以後就要從事譯者的工作?其實不是這樣的。」
她表示,希望在未來能夠參與更多演講、分享會等活動,讓學生意識到翻譯在其他領域的實用性和重要性,不要浪費自己的雙語優勢。
她也表示,疫情之下,每天都有許多關於冠病的新訊息在快速傳播,而她希望利用自己的翻譯技能將這些訊息更好地傳遞給單語者,特別是那些只會華語或者方言的年長者。

圖:Facebook/ Ministry of Communications and Information (MCI)
自2018年起,翻譯人才培育計劃是由通訊及新聞部和全國翻譯委員會聯合贊助,鼓勵私人領域的本地筆譯和口譯工作者進一步提升技能。成功申請者在參加翻譯課程和工作坊等進修項目時,可獲得90%的津貼,頂限是一萬元。
這次的申請截止日期定為6月30日,欲知更多詳情的公眾,可瀏覽網站https://www.mci.gov.sg/tt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