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碼頭有新加坡「市中心夜生活的心跳」之稱,是新加坡前五大必游的旅遊勝地,位於新加坡河邊,是集購物、飲食、娛樂於一體的娛樂天堂。在這活力四射的港口區,不論遊客還是當地人,都可以自由地展現自我,享受悠閒的美好時光。乘船沿著海峽觀光,在港口的風味餐館用餐,在夜總會嗨唱跳舞,克拉碼頭的生活令人迷醉。


克拉碼頭(Clarke Quay) 位居新加坡的中心區位,坐落在新加坡河畔,總占地50多畝。克拉碼頭原來是一個裝卸貨物的小碼頭,它的名字來自第二任的總督Andrew Clarke。

2003年為了吸引更多的人來到克拉克碼頭和旨在於提升克拉克碼頭的商業價值,凱德置地邀請SPARK思邦對這個項目進行它的第二次改造設計。
Stephen Pimbley 史蒂芬·平博理
SPARK思邦 創始人
總設計師史蒂芬.平博利(Stephen Pimbley )的挑戰不僅是提供一個富有吸引力的街景和河岸景觀,也需要應對常年氣候問題並設法減輕室外的高溫、大雨等不利因素對商業街區的影響。

既對舊有建築實現完整保護,不會造成破壞;又能通過現代技術景觀的創意設計,讓舊建築煥發出新風采,與現代景觀充分融合、映襯、協調,營造出適合現代城市風貌的獨特氛圍空間。

老倉庫建築磚瓦材料與玻璃(配合以大面積的鋼框架)、薄膜天蓬等,如此突兀的材質的強烈對比,正是克拉碼頭樂於呈現的一種現代與傳統的碰撞。而追求時尚、展現個性的特質,也在這群建築中給自己寫下了最完美的詮釋。

建築色彩和建築本身二者,是互相依存的。如果沒有建築,色彩就沒有依託;而沒了色彩,建築就少了增飾。建築本身是離不開色彩的,因而色彩就成為表達建築心情最直接的方式。在普遍的商業建築應用中,建築物的牆體都強調運用過渡色,以淡雅色彩為主。


而克拉碼頭則反其道而行之,用色極盡大膽,暖紅色的牆體,配以草綠色的門窗。粉色和天藍色交織的牆面,乍一看,還以為來到了迪斯尼樂園,而充滿童趣和活躍的感覺。而商業的識別性,也在這富有強烈視覺衝擊力的鮮艷色彩中得到了最大的展現。



由於特定的地理環境,新加坡沒有四季,氣候潮濕炎熱。如果露天範圍都採用空調降溫,將產生巨大能耗。克拉碼頭採用了被動式環境控制(passive environmental control),利用自然通風和採光,在儘可能降低能耗的條件下,創造出適宜的室內外物理環境。


設計師精心設計,將從前悶熱潮濕的破舊商業街轉變為氣候宜人的街景拱廊,在主街Read RD.和Clarke RD.的頂上加蓋了一張張用ETFE膜製成的「遮陽傘」,形成了一個遮陽、擋雨的灰空間,即保留了街道的自然風貌,又保證了商業活動不受氣候影響。雅致的天篷設計創造了陰涼的環境,用以抵擋新加坡的高溫氣候,同時覆蓋四條主幹道和中庭。



著名的「天使」(Angels)天蓬,有彈性的傘狀結構是由鋼結構支撐、以及高強度、輕質的天蓬組成。天蓬材料選擇了可再循環利用的ETFE膜,ETFE具備輕盈特點,自潔功能,十分易於維護,在亞洲當時也是第一次使用這種材料。如此巨大的透明「天篷」能引入自然光線,讓街道保持自然風貌,又使碼頭的休閒商業活動不受氣候的影響。


TIPS:ETFE的化學名稱為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是一種高分子材料,具有良好的耐化學性能。純凈的ETFE薄膜無色,根據建築效果,可以在原料中添加染色劑,生產出各種顏色的ETFE薄膜。另外,ETFE薄膜表面還可以印刷塗層,有效地防止紫外線侵入。ETEE薄膜在國內應用最著名的案例就是水立方。

克拉碼頭最成功的便是對於自然風的導入,運行「文丘里效應」,即當空氣從一個比較廣大的空間流向比較狹窄的埠時,產生的吸風作用使空氣流動自然加速,面朝河流的克拉碼頭便是通過對於此原理的合理運用。

為了解決通風的問題,SPARK思邦在街道的中央設置了很多朝向不同角度的隱形「風扇」,就是在「天使」天蓬支撐處像鯨魚尾巴似的慢速風扇口,可以為街道提供人造新風,達到街道降溫的效果,也有效起到了節能的作用。


中心廣場的旱噴水池,充分利用了商店內部空調的冰凍水,溫度保持在16℃。街道內風扇加速了空氣流動,遇到旱噴水池16℃的水霧,會使碼頭的溫度瞬間下降5攝氏度左右,創造的舒爽宜人的28℃恆溫,秘訣便在於此。克拉碼頭摒棄了將產生巨大能耗的露天空調降溫,採用了被動式環境控制法,在儘可能降低運行能耗的條件下,創造出適宜的室內外物理環境,在這裡我們看到了新加坡人的「環保心」。
結合東南亞地區多雨的特點,通過對河岸自身的改造,在河岸點綴的傘狀的遮陽篷被叫做「風信子」(Bluebell)。



延河岸的用餐平台被戲劇化的被稱為「蓮花盤」(Lily Pad),往河岸外延伸約1.5米,最大化了沿河岸的空間和商業價值,營造了景觀極佳的開放式休憩餐飲空間。遊客在這裡用餐,可以臨近飽覽新加坡河的美景,而其獨具特色的造型本身也成為碼頭的一大看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