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在「講華文運動40年」的活動上,他公布了這樣一組數據。經過新加坡政府40年來的努力推廣,新加坡華人家庭說中文的比例從50%下降到了30%,70%的華人家庭在家裡主要是講英語。作為一個華人建立的國家,75%都是華人族群,新加坡人卻不太愛講中文。
新加坡政府越努力,講華語的家庭反而越少。有新加坡的電視媒體針對這個現象,去街上隨機採訪路人,去學校里採訪孩子,得到的結果再次證明——新加坡人,尤其是年輕一代,已經不愛講中文了。
在新加坡教育體系下的華人孩子們為什麼總是學不好華文?

01 缺少講華語的環境
將英文作為第一語言,寫英文、講英文長大的一代新加坡華人,對中文是沒有感情的。老一輩的華人可能還會有鄉愁,可是新一代的華人,他們生長在新加坡,新加坡就是他們的家鄉。
眾所周知,新加坡孩子們在學校常說的語言是英語,孩子們從小習慣了英語的環境,現在卻猛地讓他進入華文的新世界,心裡難免會有一些抵抗。這就好比你一個人來到陌生的地方難免會有些抵抗和無助。想要快速融入全新的陌生世界,你就需要一個熟悉當地的「嚮導」來引領你。

02 傳統的華語教學模式
孩子學校里的華文課程主要還是應試導向,華文內容教得比較死板,老師也是傳統生硬的教學方法。很多在新加坡的家長時長抱怨到:「華文本就比英文難學,學校的華文課程老師教得也是非常的死板乏味!讓孩子死記硬背拼音、語法、好詞好句。於是,很多新加坡華人的父母們就開始給孩子搜羅各類華文課外輔導班:
傳統線下機構:1對多的大班課,對華文抗拒的學生很難集中注意力,多個孩子聚在一起,最終只能是老師講老師的,學生玩學生的。
海外在線網課:現在各類華文網課遍地開花,但想要找到一家緊跟新加坡教育部大綱,又不了解新加坡學生華文學習習慣,華文成績越補越差。

03 實用性低
實用是學習外語的動機。雖然華文在新加坡屬於母語科目,但其實對於很多新加坡華人家庭來說,華文已然「淪落」為外語。年輕家長儘管認同學習華文的重要,對營造雙語學習環境的決心卻容易動搖。尤其在孩子升上小學後,部分家長因過度重視孩子成績,以及對語言學習存有誤解等因素,導致他們減少以華語同孩子溝通,擔心妨礙孩子的英文學習。很多新移民朋友都在跟孩子講英語,家裡的工人也是用英語跟孩子交流,自然而然在家裡形成了英語氛圍。對華文的應用是少之又少,長久如此。孩子只會對華文越來越抗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