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排放定價對於應對氣候變化來說至關重要,有人甚至將這稱為全球脫碳運動中的「靈丹妙藥」1。新加坡在2017年宣布即將徵收碳稅,這是東南亞國家出台的首個碳定價政策(Carbon Pricing Policy),對東南亞地區來說極具進步意義2。碳稅針對的是溫室氣體(Greenhouse Gas)排放大戶而非個人,對於行業和國家來說,碳稅是從「價」的維度上切入,從價格信號傳導到碳排放量上。
然而,有評論家表示,碳稅最初的定價—5新元/噸溫室氣體(2019年至2023的價格)太低,不足以達到全球溫室氣體的減排目標3。為了響應國內外提高碳稅的呼籲,新加坡財政部長黃循財(Lawrence Wong)於2022年2月發布兩項重要聲明,宣布將推動新加坡向更低碳的經濟模式轉型。在說明2022年新加坡財政預算時,黃部長宣布:2024年到2025年,新加坡的碳稅將從每噸二氧化碳當量(tCO2e)5新元增加到25新元,2026年到2027年將增加到45新元,到2030年將增加到50到80新元。黃部長還提到,政府立下宏願,將在「本世紀中葉左右」實現凈零排放,這比早先承諾的「儘快」實現這一目標有所進步4。
然而,部分企業和議員也發出警告稱,上調碳稅可能會降低新加坡在國際上的競爭力。在全面考慮新加坡發展的限制因素與推動發展潛能的權衡之後,才能思考出最合理的社會經濟層面的碳價格。本文從不同的利益相關者:企業、環保組織、政策制定者和消費者的角度來考慮碳稅問題,從而確定前進道路上的共同點和需權衡之處。

▲點擊圖片,收聽第一部分音頻
新加坡宏大的減排目標
新加坡於2017年公布了《碳定價法》,這是東亞地區第首個宣布碳排放收費的法案。時任財政部長的王瑞傑(Heng Swee Kiat)在國會公布新財政預算案時宣布了該法案,稱這是新加坡現有的許多氣候政策中減少碳排放「最經濟有效且最公平的方式」5。
新加坡徵收碳稅是履行《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下《巴黎協定》義務的一項監管手段。碳稅是兩個主要的碳定價工具之一,另一個是碳排放交易系統(ETS)。碳稅機制中,政府設置稅率並指定應納稅的來源。實際減排量取決於受影響的污染源對徵收碳排放稅的反應。在碳排放交易系統中,政府通過對特定來源的溫室氣體排放設定限制,並基於限額發放補貼來減少排放6。
新加坡的碳排放稅是通過固定價格信用(FPCB)體系實施的。過去兩年裡,企業不得不用向政府購買固定價格的碳信用額度來抵消碳稅,這些碳信用額度不可在市場交易。碳排放稅是新加坡減少碳排放措施之一,其作用是提供一個價格信號以激勵脫碳7。
這種價格信號與新加坡參與全球氣候治理行動的積極態度不謀而合:從《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到2006年加入《京都議定書》(Kyoto Protocol)、2015年通過《巴黎協定》(Paris Agreement)以及近來的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6)。將新加坡打造成碳交易中心和「綠色發展」優先的國家是基於全球的長遠利益,但也必須將新加坡的潛在公眾利益和行業利益納入考慮範圍之內。

▲點擊圖片,收聽第二部分音頻
平衡成本和環境問題
鑒於碳稅價格上漲了五倍,人們關注的一個主要問題是企業和消費者的成本增加,尤其是在俄烏戰爭和2022年供應緊張導致能源商品價格大幅上漲這一背景下,成本增加這一問題顯得尤為尖銳。此外,統一徵收碳排放稅對低收入家庭的負面影響遠遠高收入家庭,因為前者的電費支出占其收入的比例更大。這與新加坡目前的情況相吻合。據報道,新加坡收入最低的人群在住房和水電費上的支出占其收入的比例最高8。然而,目前政府推出的福利政策如消費稅補助券和水電費退回確實對這種負面影響有所緩解9。
從商業角度來看,碳稅上調大大增加了污染成本,從而激勵企業為減排投資。將實施日期定在2024年,為企業留出了足夠的時間來確定哪些流程可以改進、是否要投資減排所需的低碳技術和流程,從而降低碳稅升高的成本10。就算政府推出的新碳稅過渡框架能夠減輕成本的影響,但在向新技術轉換的過程中,2020年國家氣候變化秘書處(NCCS)公眾諮詢期間提出的行業擔憂仍然存在11:前期高昂的資金成本以及確保技術的可靠性和精確控制面臨的挑戰。支持中小企業(SMEs)脫碳和投資節能設備及節能解決方案對緩解這一擔憂尤為重要。
新加坡作為地勢低洼的島國,極易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因此實施碳稅是新加坡邁出的充滿勇氣且值得稱讚的一步,但仍然是應對氣候變化千里之行中的一小步。碳稅的價格、設計、收入和相關政策等等,將在未來幾年對全球參與者、公眾和行業產生深遠影響。在平衡這些行為體之間的利益和想法時,關鍵是需要認識到可持續性不是行為體之間或與經濟之間的權衡,而是新加坡進入「人類世」(Anthropocene)時代的本能。只有這樣,新加坡才能利用好這一劑「良藥」,實現凈零排放的目標,推動新加坡進一步可持續發展。
《排碳有價:實現凈零排放,推動新加坡發展》(Putting a Price on Carbon: Hard Targets to Keep Singapore Going)是由Tan Xin Yi 和Tan Jing Ling共同撰寫的案例研究,該研究在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舉辦的2021/22案例寫作比賽中榮獲優秀獎。

▲點擊圖片,收聽第三部分音頻
1.Rabe Barry G《我們能為碳排放定價嗎?美國和比較環境政策》,劍橋市,馬塞諸塞州,麻省理工學院出版社;
2.Angel Peiró-Signes、María-del-Val Segarra-Oña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實踐:主要發達市場的差異和相似之處,《可持續性評價:環境績效評價的定量方法和數學技術》,施普林格出版社,2013;
3.世界銀行《2020年碳定價現狀與趨勢》,2020年5月27日,網址:https://openknowledge.worldbank.org/handle/10986/33809;
4.Melissa Low等,《新加坡的碳稅上調和氣候變化目標》,新加坡國立大學能源研究所,網址:https://esi.nus.edu.sg/docs/default-source/esi-policy-briefs/singapores-carbon-tax-hike-and-climate-ambition.pdf?sfvrsn=295ec504_2;
5.Lydia La,新加坡2017年預算:新加坡將從2019年起實施碳稅、柴油稅調整,《海峽時報》,2017年2月20日,網址:https://www.straitstimes.com/singapore/environment/singapore-budget-2017-singapore-to-implement-carbon-tax-from-2019-2-vehicle;
6.Haites Erik,碳稅和溫室氣體排放交易體系:我們從中學到了什麼?《氣候政策》18,no. 8 (2018): 955-966;
7.Melissa Low等,《新加坡的碳稅上調和氣候變化目標》,新加坡國立大學能源研究所,網址:https://esi.nus.edu.sg/docs/default-source/esi-policy-briefs/singapores-carbon-tax-hike-and-climate-ambition.pdf?sfvrsn=295ec504_2;
8. Adeline Tan,2021年下半年,最低收入群體受物價上漲影響最小,《海峽時報》,2022年1月24日,網址:https://www.straitstimes.com/business/economy/lowest-income-groups-least-impacted-by-rising-prices-in-second-half-of-2021;
9.碳稅,國家氣候變化秘書處,網址:https://www.nccs.gov.sg/faqs/carbon-tax/;
10.Kavickumar Muruganathan,新加坡為何上調碳稅?《今日報》,2022年3月3日,網址:https://www.todayonline.com/commentary/what-make-carbon-tax-increase-singapore-1834741;
11.Melissa Low等,《新加坡的碳稅上調和氣候變化目標》,新加坡國立大學能源研究所,網址:https://esi.nus.edu.sg/docs/default-source/esi-policy-briefs/singapores-carbon-tax-hike-and-climate-ambition.pdf?sfvrsn=295ec504_2。
閱讀原文,請掃描下方二維碼

掃描下方二維碼,閱讀學院更多案例研究

文章來源:Global-is-Asian,2022年10月6日,星期四
作者:Tan Jing Ling & Tan Xin Yi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本文內容來自於作者,不代表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官方機構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