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訊) 一項研究顯示,新到冠狀病毒Omicron毒株與原始毒株的血清型不同,人體通過接種或感染原始毒株獲得的抗體,無法對Omicron變種毒株發揮作用,因此需要更新的冠病疫苗。
由杜克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院領導的研究團隊鑑定出冠狀病毒的三種血清型(serotypes),第一種是造成2003年沙斯疫情的第一型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徵冠狀病毒(也稱沙斯病毒,SARS-CoV-1);第二種是冠病病毒原始毒株(SARS-CoV-2)以及貝塔(Beta)和德爾塔(Delta)變種毒株;第三種則是進化成為獨特群體的奧密克戎(Omicron)變種毒株。
研究顯示,不同血清型的病毒可能在基因上相似,但它們對人體免疫系統造成的影響卻有所不同,因此,接種針對某種血清型病毒的疫苗,或感染其中一種血清型病毒,人體所產生的免疫力可能對另一種血清型病毒或新變種病毒無效。這表明全球需要能針對不同血清型的疫苗。
雖然Omicron變種毒株起源於冠狀病毒,但它已在功能上進化成獨特群體,並構成第三種血清型。數據顯示,冠狀病毒原始毒株感染者的血清無法對抗Omicron變種毒株或沙斯病毒。
研究小組發現,Omicron新亞變體XBB和BQ.1.1已進一步進化,比原始冠病病毒更類似嚴重急性呼吸道綜合症(SARS)。
上述研究團隊包括新加坡國家傳染病中心、竹腳婦幼醫院、摩納哥科學中心和非洲健康研究所的科研人員。他們分析自80名感染各種冠狀病毒者取出的樣本,確定不同病毒對免疫系統的影響。這些人都未接種疫苗。
Omicron變種毒株具有抵抗力
科研人員發現,自2019年12月檢測到冠病病毒以來,該病毒已發生廣泛的進化,產生的變異令人擔憂,因為它們不是更具有傳染性,就是對阻止感染的抗體具有抵抗力。
其中,Omicron變種毒株的突刺蛋白(spike protein)更是有30多個胺基酸突變。其亞變種仍在不斷演變,對現有自然感染或疫苗接種免疫力的有效性,以及下一代疫苗的開發,帶來嚴峻的挑戰。
杜克—國大醫學院新發傳染病研究首席研究員鄧子華博士說,群體免疫造成的強大選擇壓力,有利於新病毒變種出現。
「Omicron變種毒株與其祖先冠病病毒不同,可視為抗體免疫反應的獨特群體。這意味著現有的冠病病毒免疫力不足以預防當前和未來的感染。」
杜克—國大醫學院新發傳染病研究項目教授王林發則指出,如麻疹和脊髓灰質炎等病毒可能數十年不會因對接種疫苗產生免疫力敏感而進化,冠狀病毒的突刺蛋白質卻不斷進化,因此使用現有的技術根除病毒幾乎是不可能的,全球需要可以針對不同血清型病毒的疫苗。
王林發的團隊目前在利用這一發現進行研發,擴大對不同種類冠狀病毒產生免疫的下一代疫苗。團隊已經在這一方面取得進展,包括發現對抗幾乎所有冠狀病毒變種毒株異常有效的抗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