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軍部村莊居民袁金英舉辦工作坊教導年長者種植各類可食用植物、與鄰居共享成功栽種的蔬果,讓彼此之間的感情更密切。建屋發展局至今已投入近85萬元,資助270項加強社區凝聚力的項目。
袁金英(63歲,退休者)五年前搬進海軍部村莊(Kampung Admiralty)獨自居住。熱愛種植的她和另六位居民一起在社區花園種植蔬果,讓所有鄰居享用,也舉辦工作坊教導其他年長住戶如何栽種辣椒、菜心、空心菜等可食用植物。
她說:「這裡的居民大多都自己居住,生活可能會有點孤單,在花園種菜能陶冶性情,而且我們在過程中也會一起聊天,比較開心。」
透過這類活動,海軍部村莊居民的關係更緊密,也會互相照應。一些住戶甚至會交換備用鑰匙,在聯絡不上對方時可直接上門,以免鄰居在家中發生緊急事故。
「有鄰居確診冠病時,我們也會幫忙買日用品或食物,掛在他們的門外。我覺得好鄰居勝過自己的孩子。」
自2016年推出以來,建屋局已投入近85萬元資助約270個活力社區基金(Lively Places Fund)項目,超過10萬名住在各市鎮的居民從中受惠。建屋局也在去年宣布另外撥出150萬元,資助更多由居民發起,為公共空間注入活力並加強社區凝聚力的項目。
鄰里噪音社區諮詢小組今早舉行首場小組討論
國家發展部長李智陞今天(5月28日)在建屋局社區周推介儀式致辭時說,要打造具有凝聚力的社區不能只依靠完善的基礎設施和房屋政策,更需要積極鼓勵民眾彼此交流。政府也會繼續和社區合作,推廣友好的睦鄰關係。
在疫情期間,隨著民眾待在家中的時間較長,當局也接到更多與噪音相關的投訴。李智陞說,鄰里噪音社區諮詢小組(Community Advisory Panel)目前正在收集公眾對噪音問題的看法,並在今天早上舉行了第一場小組討論。
「我們不希望鄰居之間的關係因噪音變得緊張而引發紛爭,並透過政府機構相互對抗。這樣一來,家不再是庇護所,變成了在進出住所時會感到害怕的地堡。家應該是人們能夠休息、放鬆,與鄰居一起生活的地方。」
另一方面,建屋局的「鄰里之友」計劃至今已吸引近1萬4000名義工加入,致力於為居民打造更和諧的居住環境。這些義工已與約15萬8000名居民交流,超過700名義工和機構獲頒表揚證書或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