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鄰國馬來西亞近來有一些養雞場關閉,導致中南馬部分州屬鬧起「雞荒」,一些市場甚至面對「無雞可賣」的窘境,本地受訪進口商強調,本地的鮮雞大多數是從新山進口,所以本地的鮮雞供應未受影響。
馬國媒體報道,馬國養雞業者近日面臨乾旱、人手短缺以及俄烏戰爭導致飼料起價等多個問題,各地都有養雞場暫時關閉兩、三天,造成吉打、柔佛、森美蘭、吉隆坡、雪蘭莪和玻璃市出現雞肉短缺的問題。
新加坡雞鴨出入口商聯合會秘書長馬瓊就告訴《8視界新聞網》,本地的鮮雞大多數從馬國新山進口,供應充足,沒有受到其他州屬養雞場關閉的影響。
進口價大幅增長約50%
不過,馬瓊就透露,馬國暴發雞瘟、人手短缺和俄烏戰爭導致飼料起價等因素影響鮮雞價格問題已存在一段時日,這對本地的供應雖沒造成太大的影響,但進口的鮮雞體型相較以前,已明顯小了很多。
雞雖然變小了,但進口價非但沒降,反而比之前更貴,馬瓊就說現在的鮮雞進口價非常高。
「去年底開始起價,到了今年2月份,我們的成本又進一步提高。」
雖然進口成本不斷提高,但馬瓊就表示,因為競爭激烈,進口商都儘量不要把成本轉介給顧客,「我們的成本增加了50%,但到目前為止,我們的售價也只調高了少過20%。」
俄烏戰爭導致飼料起價
本地雞肉供應商其祥食品業務發展部主管沈寶源告訴《8視界新聞網》,他們是從芙蓉和永平進口活雞,近半年的價格隨著飼料起價而上漲20%到30%。
沈寶源指出,馬國鬧「雞荒」的原因可以追溯到數個月前開始的俄烏戰爭。
他表示,由於俄羅斯向全球多國供應養雞所需的玉米以及黃豆飼料,因此當俄烏戰爭導致飼料起價,馬國的養雞場也無法養太多雞,「養多,虧多」,從而造成當地供應短缺。
他也指出,養雞場一般會將雞養大再售賣,但因為供應短缺的問題,現在的養雞場採用「養少,養小」,不會等到雞養大了才賣出去,導致售賣時的價格也不理想。
不過,我國的食品進口來源越來越多元化。我國在2019年所食用的雞肉有37%進口自馬國,只有4%來自巴西、馬國和美國三大來源以外的國家與地區;到了去年,只有34%來自馬國,來自上述三國以外國家與地區的貨源增至10%。
馬國貿消部:調動過剩雞肉到缺雞州屬
根據馬國媒體《中國報》引述《馬來西亞前鋒報》的消息人士指出,當地有四家養雞場被指以雞肉重量不達標為由,故意關閉養雞場兩到三天,但其實是為了抗議政府遲付60令吉(約18新元)的雞肉價格補貼。
不過,馬國禽畜聯合總會顧問黃俊儀接受《每日新聞》訪問時否認了這個說法,並表示除了飼料起價以及人手短缺的問題,當地養雞場還需要面對乾旱導致雞隻缺乏食慾,從而造成雞肉重量不達標的問題。
他指出,另一個問題就是缺乏外勞,因為自兩年前實施的行動管制令,養雞業者已經失去了約3萬到5萬名外勞。
根據東方網報道,國內貿易及消費人事務部副部長羅索華希表示,他們將會從供應不受影響的州屬調動雞肉庫存到缺乏雞肉的州屬,作為短期替代解決方案,希望此舉能夠緩解馬國消費者的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