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謀盛夫人顏珠娘
林謀盛少將(1909-1944)是新馬萬眾矚目的抗日英雄,也是本地唯一建有紀念塔和紀念墓的華族先賢。無論是二戰前華僑抗日救國運動中風華正茂的翩翩君子,還是二戰後民眾激情討論的為國為民捐軀的抗日英雄,出生於中國為新馬解放付出年輕生命的林謀盛,代表著當年華僑對於祖國和居留地的雙重認同。
林謀盛被捕後受盡折磨,在對妻兒無盡的思念中,於1944年6月29日因痢疾病逝於華都牙惹日本人監獄。1945年12月7日,林謀盛夫人顏珠娘(1908-1979)攜長子良玉將其遺骸運回新加坡時,萬人空巷迎接這位「富豪英雄」的歸來。1946年1月13日,英國殖民政府與民國政府在市政廳前以軍禮為他舉行公祭,成千上萬的民眾出席觀禮,將裝有林謀盛遺骸的特質匣子安葬在麥里芝水庫畔的墓中,以木十字架做為標記。

▲1946年1月13日是林謀盛遺骸安葬日,右側前排為顏珠娘與兒女
二戰後顏珠娘作為英雄遺孀與7個遺孤為本地民眾所關注,後漸漸淡出公眾視野。林謀盛留給顏珠娘的遺書公布後,世人歌頌英雄的無畏精神,甚少言及在他犧牲後陷入生活困境的妻兒。1942年2月12日林謀盛倉促逃離新加坡後,顏珠娘帶著年幼子女四處避難,獨力將他們培養成善良正直的人,實現丈夫的遺願。這位海峽華人知識女性,以堅強的意志與虔誠的信仰,走過不平凡的一生,是兒女心目中的「母親英雄」。
海峽華人知識女性
林謀盛出生在傳統的福建人家庭,其父林路娶有6位夫人,生母方牡丹比父親小33歲。林謀盛是家中第十一個男孩,卻是林路的第一個親生子,儘管弟弟謀晉(林路六夫人所生)僅比他小6個月,林路對這個酷似他的兒子有著不同尋常的期望。林謀盛和謀晉兩兄弟在出生地南安後埔和鼓浪嶼英華書院接受良好的中英文教育,1925年隨家人來到新加坡,雙雙進入萊佛士書院讀書,一同前往香港大學攻讀學位。1929年12月11日林路在新加坡去世,兩兄弟不得不中斷學業,3天後抵達新加坡。
林路的去世對於家族有著重大影響,所幸享壽78歲的他留有遺囑,年長的兒子早已成年輔助家業,林謀盛得以接手家族生意。儘管是老派的華族大家長,林路亦重視女兒們的教育,林家聘請畢業於美以美教會學校的顏珠娘做家教,返回新加坡的林謀盛,對於妹妹們交口稱讚的英文家教感到好奇,偷偷跑去觀察,對顏珠娘一見鍾情。1930年10月31日生母方牡丹不幸病逝,按照華人習俗若不在其喪期百日之內結婚,就要等三年孝期結束。顏珠娘較林謀盛年長一歲,適婚年齡的兩人決定儘早成親,1931年1月在三哥林金泰和四哥炯軒的主持下,在林氏大宗祠九龍堂註冊結婚,留下珍貴的婚禮照片。

▲1931年,林謀盛(左五)與顏珠娘(左六)在林氏大宗祠九龍堂舉行婚禮
顏珠娘出生於清貧的海峽華人家庭,得以進入教會學校接受英文教育,有著強烈的責任感。由於父母無力撫養眾多子女,幼妹明娘被送給他人撫養,珠娘長大後偶遇與自己長相相似的妹妹,發現她處境艱難,深感痛心。當林謀盛向她求婚時,她希望未來的丈夫能夠與她一起照顧家人,林謀盛欣然同意並信守諾言,顏明娘後來嫁給15弟林再生,兩家親上加親。
婚後兩人與家族成員同住在鼎興園,這個龐大的福建人家族是以福建話溝通,顏珠娘很快學會福建話,與大家生活融洽。林謀盛與顏珠娘鶼鰈情深,婚後11年間生育8個子女,包括長女蘊玉、長子良玉、次子振玉、次女玲玉、三子懷玉、四子南玉、三女愛玉、四女秀玉。玲玉兩歲時不幸早逝,夫妻二人深感悲慟,渴望能再有女兒,接連生下兩子後才又喜得一女,名為愛玉,表達對於女兒的寵愛。

▲1930年代林謀盛夫婦與兒女蘊玉、良玉、振玉
林謀盛重視家庭,感情專一,喜歡孩子,是戀家的男人。其密友李金泉曾言及林謀盛的生活習慣:「平時有早起習慣,栽種花卉自娛,晚間除出席福建會館及建築公會會議外,甚少外出,多在家中欣賞音樂,一生不貳色,尤為難得。」林謀盛子女回憶當年母親忙於生育,是父親帶著他們出門兜風逛街,也曾帶母親到金馬倫高原玩,拍下了她手捧玫瑰的照片。
為母則剛避難生存
林謀盛因肺部問題,在醫生的建議下搬離鼎興園,先是租住靠近海邊空氣清新的房子,1930年代在實龍崗上段 Palm Grove Avenue 興建宅邸,是本地著名建築師何光耀(1903-1942)所設計。顏珠娘曾提及林謀盛選址的考量,因他在華社享有盛望且交友甚廣,選在交通不便的偏僻之地建宅邸,特意將門前道路修得崎嶇不平,是為了謝絕不必要的來訪者。
1942年初日軍開始炮轟新加坡,曾有炸彈在鄰居落下,林謀盛考慮到市中心較為安全,將妻兒轉移至源順街福安公司店屋,與一些家族成員同住。也就是在這裡,他匆匆與妻兒吻別,交待13弟謀炎照顧家人。
聰慧的顏珠娘認為林謀盛已在日本人的黑名單上,新加坡淪陷後,日軍會很快找上門,因而決定不搬回鼎興園,而是找到娘家人,帶著孩子到聖約翰島避難,僥倖躲過日據初期日軍的搜捕。由於島上缺乏飲用水,不適合孩子生活,兩個月後他們輾轉回到本島,在不同的親友家中借住。由於斷絕生活來源,顏珠娘不得不變賣珠寶維持生計。
在新加坡時局較為穩定後,顏珠娘在林路家族的安排下搬回鼎興園。此時家族生意遭受重創,餅乾廠因設備被日本人收買而關閉,磚廠在林謀炎的主持下繼續生產,得以向日本人換回生活物質以維持龐大家族的生活。林謀炎偶有謀盛的信息,卻不敢將實情告知顏珠娘,只是向哥哥報告母子平安。雖然不知道逃亡天涯的丈夫的處境,顏珠娘堅信他會平安歸來,因為林謀盛曾在街上被印度相士攔下,說這場戰爭會令他功成名就。她期盼著戰爭早日結束,丈夫將榮耀歸來。
二戰後的英雄遺孀
二戰結束後,顏珠娘帶著孩子返回自家宅邸。每天傍晚時分,女兒們坐在門口等待父親歸家,最終卻是等來了父親的戰友告知其犧牲的消息,遺骸埋葬在怡保監獄。林謀盛子女回憶說,母親在得知消息數日內,體重銳減形容枯槁,強忍悲慟帶著年僅12歲的良玉,跟隨莊惠泉等人北上迎回父親的遺骸。
林謀盛犧牲後留下孤兒寡母,所幸其戰友成立林謀盛烈士紀念委會,由林慶年擔任主席,莊惠泉擔任義務秘書,為他追討應得的榮耀。國民政府追認其為少將,為遺屬頒發撫恤金。林謀盛生前與英軍將領有著深厚情誼,在他們的支持下,英國殖民政府同意以隆重的軍禮舉行公祭,在徵求顏珠娘的意見後,將其安葬在麥里芝水池畔。為林謀盛修建紀念塔和紀念墓的過程長達10年,在莊惠泉的奔走呼籲下得以完成,邀請英國殖民政府高級官員和社會各界出席紀念塔的奠基和揭幕儀式。林謀盛夫人顏珠娘攜兒女出席,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

▲1954年,顏珠娘(右三)攜兒女出席林謀盛烈士紀念塔揭幕儀式
二戰前林謀盛經商極為成功,顏珠娘照顧家庭,過著衣食無憂的優渥生活。臨終前林謀盛在遺書中寫下家庭財務狀況和可以提供協助的友人,惟願妻兒能依靠遺產維持生活。顏珠娘感念丈夫所結交的朋友均極有誠信,她曾自信地說,若是有任何困難,丈夫的朋友們定會鼎力相助。然而,沒有了穩定的家庭收入,她要獨力撫養7個孩子長大絕非易事。林謀盛犧牲後僅獲得民國政府的撫恤金,顏珠娘親自寫信向英國政府申述烈士遺屬的權益,1947年獲得批准,每年獲得400英鎊撫恤金直至終老。
林謀盛犧牲時顏珠娘年僅36歲,所幸家族成員施以援手,渡過危機四伏的日據時期。林路家族的福安有限公司於1961年清盤後,顏珠娘跟隨林謀盛的弟弟們進行商業投資,例如13弟謀炎的木材廠等。二戰期間在林謀盛支持下在印度完成大學學業的17弟大琛,1945年返回新加坡後與嫂子一家同住,並加入林謀盛生前入股的石廠,幫助嫂子照顧年幼的侄子侄女,確保她的股東權益。顏珠娘也讓妹妹一家在其宅邸入口處蓋房子,以便相互照應。
顏珠娘是虔誠的基督教徒,極注重孩子的教養。她遵從丈夫的遺願,讓孩子們學習音樂與華文。因此男生們學小提琴,女生們學鋼琴,還為他們聘請華文家教。林懷玉醫生曾言,母親希望他們在不同專業領域學習,將來可以相互扶持,因此他們選擇了不同的專業。良玉於1952年獲得哥倫布獎學金前往澳洲阿德萊德大學攻讀土木工程,1958年學成回來加入政府部門,後成為新加坡地鐵的創辦人之一。振玉在英國攻讀經濟學位、懷玉在澳洲修讀醫學、南玉在澳洲修讀商科。
結語

早期富裕華僑家族多通過聯姻加強社交網絡,身為富二代的林謀盛迎娶出生寒門的顏珠娘,可見這位海峽華人知識女性的不同尋常,這是他一生最正確的決定。危難時刻顏珠娘能夠擔負起家庭重任,做出自己的判斷度過險境。雖然對愛妻須獨力面對未來充滿愧疚,他堅信她能將孩子們撫養長大,讓他們接受最好的教育,她是他的信賴與依仗。

▲1954年顏珠娘(前排中)與兒女在家中合影
在華商妻妾成群的年代,林謀盛忠於婚姻家庭,與顏珠娘心意相通。在為丈夫選擇墓地時,她堅決要求在兩人歡聚的麥里芝水庫畔,拒絕武吉知馬舊日本人神社的墓址。顏珠娘在對丈夫的思念中度過一生,每日帶著鮮花到愛人的墓前傾訴衷腸。林謀盛子女回憶說,雖然父親很早過世,卻似乎一直都在他們身邊。1954年採訪他們的記者曾感嘆,進到林家能感受到英雄並未遠去,他的巨幅肖像懸掛在客廳正中,下方擺放著鋼琴,孩子們在他面前演奏音樂玩耍嬉鬧。

▲顏珠娘與1955年落成的林謀盛烈士紀念墓合影
當林謀盛義無反顧為家國赴死,顏珠娘默默承受思念之痛,撫育兒女成為她的人生目標。她1955年因藥物中毒入院,後在長女蘊玉的陪伴下到澳洲養病,與在那裡讀書的兒子們團聚。1959年林良玉學成返回新加坡,子女紛紛成家立業,兒孫滿堂。晚年顏珠娘罹患肝癌,與四子南玉一家居住在老宅,於1979年9月25日病逝,在分離37年後與林謀盛在天堂重聚。
(作者為 ON-LAB 創辦人兼主持人、本刊編委;圖片來源於林謀盛家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