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媒體:「全球南方」正在崛起,但它到底是什麼?
來源:環球時報
新加坡亞洲新聞電視台網站7月5日文章,原題:「全球南方」正在崛起,但它到底是什麼? 非洲、亞洲和拉美的許多國家不願就俄烏衝突問題與北約站在一起,該現實使「全球南方」一詞再次引發關注。該詞究竟意味著什麼?為何近年來這麼流行?有觀點認為,「全球南方」指世界各地有時被描述為「發展中」或「欠發達」的國家。其中許多國家位於南半球,主要在非洲、亞洲和拉美。「全球北方」指大多位於北美、歐洲和其他地區的更富裕國家。

「全球南方」似乎在1969年被美國政治活動家卡爾·奧格爾斯比首次使用。但直到蘇聯解體後,該詞才開始逐漸流行。在那之前,描述發展中國家的更常用術語是「第三世界」。該詞是法國學者阿爾弗雷德·索維在1952年創造,類似於法國歷史上的三個階層:貴族、神職人員和資產階級。「第一世界」主要指美國等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毛澤東認為美蘇都屬於「第一世界」國家——編者注);「第二世界」指處於超級大國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經濟較已開發國家;「第三世界」指發展中國家。
蘇聯解體以及隨之而來的所謂「第二世界」的終結,為「第三世界」一詞的消失提供便利藉口。上世紀90年代該詞的使用急劇下降。與此同時,「已開發國家」「發展中國家」和「欠已開發國家」也面臨許多人的批評,因為這些詞彙將西方國家標榜為理想國度,同時將其他國家描述為落後國家。如今,這些詞彙正被聽起來更中性的「全球南方」所取代。「全球南方」並非地理意義上的術語,部分國家也位於北半球。它的使用表示一些國家之間具有政治、地緣政治和經濟共同點。無論是在帝國主義還是在冷戰時期,許多「全球南方」國家與「全球北方」國家之間的關係都處於不平衡狀態,難怪許多國家都選擇不與任何一個大國結盟。而且如今的「全球南方」不再呈現出經濟無能為力的形象。
進入21世紀以來,開始發生世界銀行所說的從北大西洋向亞太地區的「財富轉移」,這顛覆許多有關世界財富在哪裡產生的傳統常識。按照購買力評價,以「全球南方」為主的金磚國家的GDP已經超過「全球北方」的七國集團。
與這種經濟轉變相伴而至的是日益清晰的政治可見性,如今「全球南方」國家都在越來越堅定地在全球舞台上確立自身地位。這種經濟和政治實力的轉移促使美國學者帕拉格·康納等地緣政治專家撰寫有關「亞洲世紀」到來的著述。其他人,例如巴西政治學家奧利弗·施廷克爾,開始討論「後西方世界」。有一點是肯定的:「全球南方」正在展示非凡的政治和經濟實力。(作者豪爾赫·海涅,崔曉冬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