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局絕育試驗計劃 伊蚊數量大跌骨痛熱症病例減少

國家環境局的伊蚊絕育試驗計劃,目前已涵蓋全島約三成的政府組屋,以及近一成的有地住宅區。在一些試驗區內,伊蚊數量大跌98%,骨痛熱症病例也減少了近九成。
位於宏茂橋的這個實驗室,專門培育帶有沃爾巴克氏菌的雄性伊蚊。它們不會叮咬人,同它們交配的雌性伊蚊產下的蛋也無法孵化。自2019年以來,這裡共培育了超過3億隻雄性伊蚊,每周產量可達700萬隻。
環境局高級研究員鄧璐說:「籠子底部有個輸卵管也就是用來收集伊蚊卵子的容器裡頭有淺淺的水給伊蚊產卵。」
蚊子一般能活上兩個星期,雌性蚊子一生能夠產卵三次。這樣一盒密密麻麻的小黑點,就是數以百萬計的卵子。在它們孵化成孑孓後,研究人員就會用這個內部研發的設備,計算它們的數量,接著將它們放到這個液體配方中培養。七天之後幼蟲會變成蛹。通過這台人工智慧掃描儀,體積較小的雄性伊蚊蛹就能夠被分類出來。
鄧璐說:「我們將含有雄性和雌性蛹的混合體倒入這台機器後,就能從上面的管子取出雌性蛹,雄性蛹則能從中間的管子獲得。我們只要雄性蛹因為要釋放雄性伊蚊。」
雄性伊蚊會被裝入像這樣的黑色發射器,然後在淡濱尼、義順和蔡厝港等社區釋放。環境局指出雖然伊蚊絕育試驗計劃能夠有效降低骨痛熱症的傳播,但公眾仍然不可掉以輕心,要勤勞清除積水,防止伊蚊有機可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