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參加濱海灣花園的「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Biodiversity and Ecosystems)」或者「碳與氣候(Carbon and Climate)」免費導覽又是「居民」的話,就能免費游花穹。

(花穹入口)
誰算「居民」呢?按濱海灣花園官網的解釋,居民(Singapore residents)含公民,永久居民,僱傭、工作、家屬准證持有人。平時,「居民」參觀花穹要花12新幣買票哦。年初《新加坡眼》預告了「濱海灣花園免費導覽」 ,好像大家都沒怎麼注意。

(飛翔的翠鳥雕塑)
我這麼熱愛學(miǎn)習(fèi),最近就報名參加了濱海灣花園的「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免費導覽。
「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免費導覽
導覽從翠鳥濕地(Kingfisher Wetlands)開始。濕地適宜於研究可持續的生態系統,便於各類動植物菌類微生物生存繁殖、陸地水中兩棲動物尋找食物以及躲避天敵。

(翠鳥濕地說明牌)
譬如導覽問池中突出的石塊為什麼五顏六色? 原來是蝸牛在上面下的蛋,以規避水中的天敵。

(翠鳥濕地的荷花池)
這片濕地種植了200多棵紅樹林 (mangroves)。為什麼這些綠色的樹會被稱為「紅」樹林呢?因為其樹皮氧化後變紅,砍樹時樹幹顯紅色,而且砍刀刀口也變成紅色。紅樹林適宜於生長在水邊海岸(能生長在鹽水中),有護坡、凈化水等作用。其縱橫交錯的根部世界是魚、浮遊動物、藻類、海綿等的完美棲息地。

(荷花池邊的紅樹林)
這兒有100多種鳥類,沿途不時看到鳥類愛好者架著高倍望遠鏡長焦鏡頭在捕捉他們心儀的鳥類姿態!

(鳥類說明牌)
翠鳥濕地由原來的翠鳥湖和荷花池銜接而成。現在水會從地勢較高的翠鳥湖形成的瀑布流入蓮花池,改善翠鳥濕地的水循環和通風系統。

(翠鳥湖裡的瀑布)

(路邊的蜥蜴)

(沿途風景: 池中金沙倒影)
下一站我們參觀大魚水族缸(Big Fish Aquarium)。水族缸里的大魚大部分來自亞馬遜盆地。

(大魚水族缸)
仙人掌亭(Sun Pavilion)種有1000多種沙漠中常見的多肉植物如仙人掌。亭子上方用玻璃遮擋,上面掛著巨大的風扇,據說是為了祛濕讓仙人掌的生長環境更像沙漠。


(沙漠植物)
青苔生長在潮濕的石塊、樹木和沼澤地上。它有很強的生態功能,能保持地表濕度,是很多植物生長的開路先鋒。


(適宜於植物繁殖的青苔)

(寄生在樹幹上的各種植物)
• 花穹(Flower Dome)
最後一站是花穹(Flower Dome)。在這裡,導覽介紹了兩種奇特的植物: 草樹和石頭樹。

(花穹內景)
生長於澳大利亞的草樹是草。其樹幹不是木材,而是多年由山林野火燒焦的草緊縮成的。

(澳大利亞草樹)
在非洲西南部發現的石頭植物看上去像極了石頭,但它不但能生長,還通過開花結果進行繁殖。不過花兒太小,難以分辨。


(非洲石頭植物)
導覽結束後,我們就在花穹繼續欣賞。花穹正在舉行「夢幻鬱金香: 起源」的專題展覽。越live越精彩在《新加坡眼》對展覽的鬱金香的來龍去脈有詳細的介紹,見欣賞鬱金香,體驗土耳其文化。這裡不再重複,只加幾張照片以饗讀者。





(鬱金香圖片)
怎麼報名?
濱海灣花園今年推出了一系列自然和可持續發展導覽(Nature and Sustainability Tours),以提高人們對大自然和可持續發展的認識。迄今已有4項(其中1和2含花穹,非居民要額外買票進花穹):
1. Biodiversity and Ecosystems (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含花穹)
2. Carbon and Climate (碳與氣候,含花穹)
3. Urban Wetlands (城市濕地)
4. Seeds and Senses, Smell (種子與感覺、氣味)
這4項免費導覽都在周末進行,每項約一小時,由專業人士介紹生態環境花園景觀,生動風趣地幫助大眾複習中學生物知識和講解環保概念。詳情可見濱海灣花園免費導覽 或者在預約網站Eventbrite 搜尋」Gardens by the Bay」。據我所知,網頁介紹、預約、導覽只有英語的。祝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