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半個世紀的政治生涯里,他用管理企業的方式管理國家,帶領新加坡——這片曾經的英國殖民地在30年間發展成為亞洲最富裕繁榮的國家之一,而他本人也被外界尊稱為「新加坡國父」。
他就是新加坡開國總理,中國人的老朋友——李光耀。

對於蘇州人而言,談起李光耀,第一個想到的肯定是蘇州工業園區。
九十年代初,中國改革過程困難重重,總設計師鄧小平在「南方談話」時,發出了改革開放,志在必行的明確信號。
1994年,李光耀帶著「新加坡經驗」訪問蘇州;十多年後,這裡成為了中國新城市建設的樣板。
事實上,很多人不知道,新加坡的海外園區規模遠遠不止於此,算上將要建的,新加坡分布在全球各地的飛地園區,足足有200個新加坡那麼大!
有人戲言,如果中國有產業地產部,那麼李光耀必然是這個職位的熱門人選。從新加坡幾十年的發展經驗看,論起園區的理解,恐怕世上還真沒幾個人可以與李光耀相媲美。
視角
彼時,新加坡作為英國的殖民地,僅被用作轉口貿易港使用,低端的產業占據了全國的大量勞動力(75%),直接導致了新加坡經濟結構單一畸形,工業水平嚴重滯後。
在幾乎沒有任何產業基礎的條件下,李光耀突破常規,將整個新加坡定位成了全球產業視角下的大型產業園區,發展節奏同步全球:60年代以港口化工等產業為主;70至80年代以電子金融和旅遊產業實現經濟起飛;90年代房地產受挫,又迅速以IT產業補位突破....
安居
國內不少產業園區的空心化嚴重(要麼產業空心,要麼配套空心),即便是某些國家級的標杆園區,也曾經受到住宅和商業配套不足的困擾。
而新加坡在居者有其屋方面獨樹一幟, 50年來大力建造推廣組屋(類似於國內的保障房),而組屋制度為各族裔賦予了平等住房權。
今天,儘管新加坡人均GDP已經超過5.5萬美元,但全國82%的人口仍舊居住在政府組屋裡,儼然杜甫筆下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現實版。
不同於國內保障房性質住房購買設置了多道門檻,新加坡的組屋是按照一戶居民一套的原則出售,真正覆蓋了絕大部分人口,讓所有人舒適安心地居住和生活,克服大城市病,為新加坡的產業發展和工作就業提供了十分關鍵的配套基礎。
複製
新加坡的國土面積僅為719.1平方公里(相當於我國福建下轄縣級市晉江),卻已經在全球多個國家投資建設了無數園區,其中不乏班加羅爾國際科技園、蘇州工業園等行業標杆。
60年代,新加坡資源缺乏,工業基礎落後,失業率極高。李光耀決心改變這種局面,他在西部的裕廊劃出了一片土地建立工業區(裕廊工業區)。
同時期,中國正處於「文革」中,許多投資者認為台灣和香港太靠近中國內地,紛紛轉到新加坡來。
對此,李光耀說:「誰來我們都歡迎,但是一找到有增長潛能的大投資家就絕不放過,必定竭盡所能協助他開業。」
後來,受限於本國有限的土地和自然資源,新加坡開始利用飛地經濟模式向海外複製工業園,並獲得了極大的成功。
截止2016年末,新加坡的「海外軍團」累計超15萬平方公里,面積相當於200多個新加坡。
投行
產業投行在產業地產界比較流行,也是各大產業地產商追求的崇高境界。在新加坡,赫赫有名的淡馬錫(國有全資)無疑是投行界的主角。
李光耀在1974年成立的淡馬錫控股公司,其投資組合凈值超3000億新元(合15000億人民幣),全面控股新加坡的銀行、報業等機構,規模比東南亞其他地區華人銀行資本加起來還要大。
按照資產所在地劃分,中國是除新加坡本土外淡馬錫最大的投資目的地。控股包括中行、工行、建行、中國太保、中國平安在內的數家大型企業集團。
此外,新加坡還有一家更神秘的公司,就叫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控制的資產超過3000億美元,甚至還持有盛大12%的股份。當時,這家公司的董事長就是李光耀。
這兩家銀行加起來,能夠掌控新加坡絕大部分的不動產、金融、媒體行業。所以新加坡的事,李家人在飯桌上就能決定。
務實
李光耀奉行實用主義,只要對新加坡的長遠利益有好處的,他都會去做。
冷戰時代,他內心不認同蘇聯,但卻不搞一邊倒,不跟著西方陣營孤立蘇聯、東歐陣營,蘇、聯東歐商船也能進出新加坡碼頭,進行正常貿易。在李光耀看來,生意往來,不分東西,能富民強國才是正路。
新加坡經歷了從勞動力密集型到技術密集型、再到知識密集型產業結構的轉型過程,在李光耀政府的主導下,新加坡對人力資本的發展給予充分的引導和支持,以滿足對各個產業人才的前瞻性需求。
在李光耀出任總理時,7個身居國家最高職位的人當中,在新加坡出生的只有李光耀自己。也正因如此,李光耀在卸任總理之職後說:「我覺得我已經做到了我所能做到的,那就是網羅最能幹、最堅強的人來領導新加坡。」李光耀的「人才思想」可見一斑。
除了對人才的重視外,新加坡還採取了重商政策,充分尊重外商經營意見,使新加坡成為外商在亞洲投資時必先考慮的國家之一。
招商
李光耀在招商上,可以用「瘋狂」來形容。
新加坡一開始嘗試過開造紙廠、陶瓷廠、造船廠,甚至還有魚鉤廠,全部失敗。
1967年李光耀訪問馬爾他,看見碼頭工人因為蘇伊士運河關閉沒工作,領著全薪打球,大為驚訝,一問,英國人因為該地的戰略意義,給予全面支持。
李光耀當即決定,新加坡絕對不能走這樣的依附道路。1968年,英軍開始撤離新加坡,到1971年撤完,新加坡因此損失大筆好處費。
1968年前後,李光耀多次親自去美國招商。憑著優秀的口才和準確的判斷力,一些美國商人被他吸引了。
包括通用公司在內的多家美國跨國公司入駐,為新加坡奠定了龐大的高科技電子工業的基礎。電子工業解決了失業問題,把新加坡變成1980年代一個電子產品主要出口國。
規劃
規劃是新加坡在分享城市建設經驗時最常提到的詞彙,在全球城鎮化浪潮洶湧的年代,城市規劃已經成了新加坡向世界推薦自己的名片。
獨立前的新加坡,雜草叢生、垃圾遍地、棚戶區林立,連飲用水都要由馬來西亞提供。
於是,在建國初期,李光耀便制定了百年規劃,在發展總藍圖中重點提到:90%的居住人口可以在400米以內到達一片綠地。具體到學校、醫院等分布的藍圖會進行五年一小改、十年一大改的重新探討。
得益於這項百年規劃,新加坡這個700餘平方公里的小島容納了400多萬人。其中80%的建築是最近40年建的,但卻與整個島國風情融為一體,這就是規劃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