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巴窯濕巴剎魚攤。(聯合早報)
作者
沈澤瑋
大家還記得去年底新馬大吵幾架,馬來西亞一下說考慮減少雞蛋出口,一下說限制魚蝦出口,讓好些每天上巴剎買菜的阿嫂們擔心不已。
沒有魚蝦,還能過年嗎?沒有雞蛋,怎麼做cake?
馬國會不會不高興就不賣魚蛋蝦菜肉榴槤?
紅螞蟻在在好幾篇文章中都提到,馬國不一定是針對新加坡,馬國不賣菲律賓搶著賣,大家安啦。但新加坡人是出了名的怕輸,雖然政府已經在開拓食物供應來源了,但總是有些安哥安娣們擔心,我們的鄰居不高興就說要抬高水價,會不會也鬧脾氣說不賣魚蛋蝦菜肉榴槤?

(每日新聞)

(海峽時報)
我們也有一個怕輸的政府。雖然我國在去年的《全球食品安全排行榜》中榮登榜首,但政府還是要成立一個新的機構,說是要更好處理本地食品安全與保障問題。
新機構:新加坡食品局(Singapore Food Agency)
幫大家的胃把關的這個新機構叫新加坡食品局(Singapore Food Agency)。
SFA今年4月1日正式成立,是一個隸屬於環境及水源部的法定機構。它將整合目前由新加坡農業食品獸醫管理局(AVA)、國家環境局(NEA)和衛生科學局(HSA)所管理的與食品有關的職能。
食品安全和食品保障同等重要,一個搞不好「吃了會死」(食物中毒等),另一個搞不好「沒吃會死」(食物供應斷掉)。對新加坡這麼一個幾乎是「零農業」、超過90%的食品靠進口的小國來說,「沒吃會死」的問題如果處理不好,就落得」看人臉色做人」的下場。
「食品安全是國家安全的基石」
環境及水源部長馬善高(Masagos Zulkifli)今天在國會就強調:
「食品安全是國家安全的基石。(X2,重要的事說兩遍) 。過去幾十年來,我們努力確保新加坡享有食品安全和保障,這至關重要,因為新加坡大量依賴進口食品。」

環境及水源部長馬善高。(檔案照)
馬部長還告訴大家幾個大趨勢:
2050年,全球人口預料將增加30%,全球食品需求料將增加60%。
水、能源等用來應付食品需求的資源越來越少,氣候變化將加劇短缺。
當糧食供應國禁止出口或面對旱災及油價上漲的問題時,全球糧食價格會跟著上漲。2007年和2008年爆發全球糧食危機時,新加坡就面對食物價格上漲的衝擊。
全球糧食供應鏈越來越複雜,增加食品受感染的風險,也更難追查問題的源頭。例如一塊冷凍披薩,黃梨是菲律賓的,火腿是澳大利亞的,番茄醬是美國的,麵粉是在新加坡製作的。
因為這些外在原因,政府認為在組織架構上需要成立一個新機構,通過資源整合能更快更好地給國人提供食品保障。
沒有農業的新加坡要發展為「農業食品中心」
行動黨政府還雄心勃勃要將新加坡發展成為一個「農業食品中心」(agri-food hub)。
是的,你沒有聽錯,靠馬來西亞供水的新加坡生產了「新生水」,不再讓鄰國掐住喉嚨,沒有農業的新加坡現在立志要成為「農業食品中心」,同樣要擺脫對鄰國的依賴。
怎麼做呢?沒水、沒能源、沒土地,「小紅點」要怎麼生產農糧?
靠科技啊。

共和理工學院配合推出「城市農業科技專業文憑」(Urban Agriculture Technology)在2019年1月9日開幕的農業科技實驗室,開放給來自各種文憑的多學科師生。(聯合早報)
馬部長勾勒一個現代化的未來農耕景象:
「過去,農夫看天吃飯,在太陽底下彎腰鋤地。新時代農夫在室內活動,有點像在濱海灣花園的花穹幹活。不再是拿鏟子和鋤頭,而是通過電腦操控機器人,讓機器人去播種和收割。」
怕你不相信,部長接著還說:
「那個工作環境將和我們現在的工作環境,如辦公室和自動化生產線沒有兩樣!」
不只這樣,SFA還要和企業合作發展農業食品,確保食品供應不斷,未來還能收割三大成果:
本地企業向全球各大城市提供一個「可持續性的城市食品解決方案」;
向新加坡人提供具吸引力的工作(不會嫌棄農耕工作又累又熱);
確保新加坡人享用穩定、安全的食品供應。
為了自給自足,沒有什麼是想不到的
國會今天三讀通過新加坡食品局法案,日後單一機構將負責監督食品安全和保障,協助我國農業食品業探索機遇,通過研發新食品和生產技術,將我國打造為農業食品中心。
繼「水故事」之後,新加坡看來是想書寫一個「食品故事」的傳奇。
聽來有點搞笑?一個90%食品依賴進口的國家要打造成為農業食品中心,甚至還想對外輸出經驗。一句話:
新加坡政府沒有想不到,就看做不做得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