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警察部隊8月26日公布的2020年1月至6月罪案數據顯示,新加坡上半年整體罪案數量增加了1881起高達18,121起,相較去年同期的增幅為11.6%。
不過,若不將詐騙案算在內,整體罪案數量其實少了2619起,下降20.5%,由此可見,詐騙案是導致上半年犯罪率上升的主要原因。專家表示,新冠肺炎疫情讓人們更長時間待在家也更常上網,這也讓網絡騙子有機可乘。
警方也公布了在本地最常見的十種騙局:
十大騙局:
電子商務騙局(比如網購騙局)
社交媒體冒充騙局
貸款騙局
騙取銀行資料的釣魚騙局
性愛騙局
投資騙局
網絡愛情騙局
技術支持式騙局(Tech Support Scam)
與獲取銀行資料無關的釣魚騙局
冒充中國官員騙局

以上十類騙案,單單在上半年就騙取了8200萬元的款項,比去年同期的4160萬元,上升了97.1%。
和去年同期一樣,電商詐騙依然是新加坡最為常見的詐騙案,其中294起詐騙案涉及冠病相關商品,比如口罩、洗手液和溫度計。而在其中一起涉案金額最高的案件當中,受害人今年2月在網上支付了17萬5000元,當作是訂購口罩的訂金,結果賣家事後音訊全無。
新加坡警察部隊心理專家卡羅琳表示,冠病疫情讓騙子有更多機會接觸到受害人。她說:「大家待在家裡,更常在網上買平時會到店裡買的東西,比如買雜貨。這讓大家處在網絡在線狀態,也更容易成為受害者。」
另外,冒充社交媒體帳號和銀行相關信息的詐騙案同比分別暴增超過10倍和20倍。

警方表示,罪犯利用公眾在冠病疫情期間的不安情緒,物色到了新一批受害者。新加坡政府提醒,相關從業者比如銀行、電子平台,應要有一套應對騙局的機制,以保護消費者和商家。公眾也應該保持警惕,提醒家人朋友不要掉入陷阱,一但發現可疑之處,應向警方報案。
商業事務局反詐騙中心過去一年接到超過8600起報案,涉及詐騙款項超過5190萬新元。反詐騙中心已凍結了超過6100個銀行帳戶,並為受害者索回了40.8%的金額。
打擊詐騙,識破騙局
為打擊日益猖獗的詐騙案,警方與全國罪案防範理事會再次合作,推出「識破騙局 制止犯罪」運動,分享真實案例,教育公眾找出疑點,破解騙局。
「
「全國罪案防範理事會已為制止犯罪努力多年,我必須說,有時候會覺得很懊惱,就算是我們已經與警方一同努力了,詐騙案還是有增無減。」
——全國罪案防範理事會主席沈結樂
不過,這也讓他們更有動力。
「
「我們需要做更多,教育我們的社群,讓他們對不斷演變的詐騙手法有所意識。」
針對這些數據,新加坡警察局推出一系列宣導海報,以真實案件為例子,教育公眾找出疑點。比如,如果接到的來電號碼有「+」符號,那很可能就是詐騙電話。



保持警惕,免於被騙
今年上半年,不少騙子利用新冠肺炎疫情行騙。一般大眾或許會認為,只有特定族群,比如老人家才會被騙,自己是不會落入陷阱的。不過,騙局不斷演變,其實每個人都可能成為騙子下手的目標。
「
「沒有疫苗是可以對抗騙局的。讓我們可以免於被騙的最佳方式,就是要保持警惕,找出疑點。」
沈結樂舉例說:「當你接到可疑電話的時候,覺得不自在,就要找出疑點,停下手中的一切,向家人朋友詢問,也可以撥打反詐騙熱線。」
對騙子「知己知彼」
人們為何屢屢中招?騙子使用了哪些心理戰術?新加坡警察部隊心理專家受訪時指出,騙子利用的是人性的三大心理弱點,讓受害者上當。

1 讓受害者」動之以情」
卡羅琳說,我們每個人每天在腦海中處理信息,主要通過「中央路徑」(Central Route)處理理性的信息,處理感性信息時,則是通過「邊緣路徑」(Peripheral Route)。騙子會誘導受害者,通過比較情緒化、感性的「邊緣路徑」思路來處理信息。因為當人們用邏輯思考時,就不會受騙了。
2 騙子知道每個人都有「認知偏差」
卡羅琳也說,每個人都有「認知偏差」,比如每個人都會樂觀地覺得壞事不會發生在自己身上,受騙的人不會是自己。騙子只要一意識到你的「樂觀」,他們就會利用這一點,對你進行各種說服,讓你卸下心房,從而讓你失去動力去消化信息。
3 騙子會用各種說服技巧
第三點是最重要的一點,騙子會使用各式各樣的方法向受害者進行說服,把受害者引導至」動之以情」和「認知偏差」的狀態。
比如,如果受害者遇到假冒朋友社交媒體帳號的騙子,騙子會向受害者釋放「喜歡」和「信任感」的信息,來說服受害者。如果騙子給受害者提供正面信息,比如說參加某競賽可贏取獎品,受害者就會覺得需要「禮尚往來」,正面回應,接著就會把個人資料、銀行資料等提供給騙子。
4 行騙也會與時並進
卡羅琳提到,騙子技術越來越高超,也會隨著時下流行趨勢去行騙。她說:「很久以前,大家聽過綁架騙局,然後就有了假扮中國官員騙局,接著就是通過假的社交媒體帳號假扮失聯的朋友行騙,接著又演變成了假扮名人,向相關名人的粉絲行騙。」不過,雖然騙子手法不斷演變,但他們使用的心理戰術,一直都離不開上述提到的三大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