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一年一度的預算日即將在2月16日到來。按照慣例,每年新加坡財政部長都會向國會提交預算案,隨後是一系列熱烈的辯論,議題覆蓋所有政府部門。
即將出台的這份預算案將不同以往。
過去一年受新冠疫情影響,新加坡國會史無前例地召開了四次預算會議,並發布了兩份財政部長聲明。
去年的預算總額高達1,880億新元,用以支持企業、家庭和個人,這相當於新加坡國內生產總值的40%。更重要的是,國家儲備金減少了520億新元。
教授簡介


掃碼查看
英文簡歷
Lawrence LOH | 盧耀群
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
策略與政策系副教授
治理與永續發展研究所
(CGS)所長
研究領域:公司治理、科技政策、戰略管理等
隨著新加坡準備過渡到後新冠時期,2021年的財政預算案要採取一些不同的考量。
首先,各種各樣的預算方案和計劃不應無限期延續下去,2021年的預算案必須是一項充分負責的預算案。
對於新加坡來說,三項挑戰擺在眼前,2021預算案將會是一個轉折點。
第一項挑戰在於是否要讓市場做仲裁。
出於必要考量,2020年的預算案的重點是援助。尤其是與就業有關的一系列方案,其中包括關於支付薪資的僱傭補貼計劃(Jobs Support Scheme)、協助雇用新雇員的招聘獎勵計劃(Job Growth Incentive)以及「新心相連」
(SGUnited)就業與技能計劃中的各種措施。不過,大多數方案將在今年第一季度到期。
政策面臨的困境在於是否要從以援助為中心轉變為以市場為基礎的出發點來考量?要如何做出轉變?
無限期地維持現行的諸多補貼計劃不符合實際,這會使得勞動力市場發生扭曲,導致效率低下,造成一批本來就沒有生存能力的「殭屍」企業無法被淘汰。

2021年1月11日,新加坡萊佛士坊金融商務區(AFP圖片)
第二項挑戰是「安全網」的形式和範圍。
如果2021預算案採用市場約束準則,即使是分階段實施,也必須採取措施來扶持特定戰略行業的從業人員,如航空業者,或者一些弱勢群體,如年長工人。
從公共資金的角度來看,情況很複雜。許多計劃既有廣泛因素,也有特定因素,很難用行業或人口統計標準來衡量。即便是每個類別當中,是否應當扶持也存在差異。
例如,按行業進行援助就可能會出現「一刀切」問題,因為不同行業內的企業狀況也各不相同。
更為根本的問題是,政府是否應該用公共資金來保住那些無法適應變化的企業?此外,長期的個體安全網是否會削弱人們努力工作的動力?而新加坡並不希望成為一個福利型國家。
第三項挑戰是能力建設的重點。
疫情期間,企業必須轉型,甚至迅速投入新興產業。出於這種考慮,政策支持一直放在特定技能發展上,例如,著力支持數字化的快速發展。
但困境在於,要如何在解決眼前需求的能力與適應新需求的能力之間取得平衡。職業培訓通常教的是具體的「即學即用」技能。
然而從長遠來看,能夠持續對自己的技能發展進行指導的能力才更為關鍵。除了「說明書」式指導之外,我們還需要「劇本」。
展望未來,能力建設應當包括學習新技能的能力——類似於「元技能」。
總而言之,新加坡2021預算案必須解決這三大問題,那就是如何在短期內把合適的市場化方式與目標明確的安全網結合起來,在長期內實現精準的能力建設。
2021年預算案將成為新加坡的分水嶺,也是引領新加坡進入後新冠時代的轉折點。
文章英文版原載於亞洲新聞台官方網站yahoo!finance
原題為Three challenges for Singapore’s coming turning-point Budget
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查看
作者:盧耀群,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副教授、治理與永續發展研究所所長
翻譯:呂雨池
*本文觀點不代表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機構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