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1】巨大的熱帶樹木下的一條林蔭道上,一輛人力車停在路邊。車夫坐在車廂上休息。乘車人穿著長衫,戴著禮帽,一隻手扶著車棚,站立在車旁合影留念。
1819年1月28日,致力於實現大英帝國殖民擴張的英國政治家萊佛士抵達新加坡。他並很快就意識到,這個看上去並不起眼的小島,是大英帝國新港口的天然選擇。

【圖2】新加坡海邊建於海上的茅草房,岸邊有漁民在閒聊,遠處停靠著大型貨輪。
新加坡島當時名義上由柔佛的蘇丹統治,然而,宗派分裂削弱了蘇丹的勢力,實際上該島被荷蘭人和布吉斯人控制。

【圖3】加文納橋的一側橋頭。這座古老的橋以殖民地總督加文納上校的名字命名,如今已被新加坡列為國家古蹟進行保護。
萊佛士選擇支持蘇丹的長兄東姑胡先為名義上的統治者,作為交換,大英帝國將獲准在新加坡建立一個自由貿易港。

【圖4】遠處為聖安德魯大教堂,近處的草地上矗立著一座萊佛士紀念碑。
1819年2月6日,雙方簽署了正式條約,現代新加坡誕生了。1824年,在與蘇丹進一步達成條約後,整個島嶼都成為了英國的財產

【圖5】新加坡道路上滿載貨物的牛車。
1826年,新加坡成為英屬印度管轄下的海峽殖民地的一部分,並於1836年成為該地區的首府。

【圖6】大大小小的船隻正在從卡文納橋下往來穿梭。
在萊佛士抵達之前,新加坡島上只有大約一千人居住,其中大部分是馬來人,還有少數中國人。

【圖7】新加坡俱樂部和郵局。
到了1860年,新加坡島上的人口已經迅速膨脹到8萬多人,其中一半以上是中國人。在這些早期移民中,有許多人是在當地的種植園工作的。

【圖8】新加坡島的科利爾碼頭,建築離海岸很近。
後來,到了1890年代,馬來亞和新加坡的橡膠工業也逐步建立起來,該島成為了橡膠分選和出口的全球中心。

【圖9】新加坡島上的清真寺。
萊佛士成為了新加坡的首任總督,直到1823年才離職。後來,他返回了倫敦,被委任為倫敦動物學會的首任主席,並於1817年被冊封為爵士。

【圖10】新加坡的十字街頭,左側為歐洲大酒店。
萊佛士這一生最大的成就,就在於將新加坡由一個落後的小漁村,建設成了一座國際化的商業港口。這組照片拍攝於1890年代,記錄了那個時代這座島上的建築和風土人情。(文/世界歷史那點兒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