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副總理王瑞傑(中)介紹行動黨准候選人。(人民行動黨)
作者 程英生
厲害的網民已經看出,這次大選有一特色:在某些地方,行動黨變得更像反對黨,反對黨變得更像行動黨。
各個政黨肯定不願這麼說,但一些蛛絲馬跡可以證明這個趨勢。
出身背景
過去一周,人民行動黨候選人一一亮相時,網民都忙著調整觀感,視聽不佳都得重聽重讀一遍。總統獎學金得主都去了哪?怎麼個個的父母都沒什麼錢?
歐美名牌大學的文憑還是有的,只是沒有隆重地搬到檯面上來,而是含蓄地留在個人履歷的一個小小角落。
在準備好的講詞里,在包裝好的影視圖像中,候選人的N水準和理工學院文憑,是被凸顯的亮點,是候選人出身背景的重要定義,更是行動黨政績的一大佐證:群峰競秀,不是一峰獨秀。
學業之外,候選人整體的出身背景,更是被大書特書。
在中國文革時代,工農兵子弟是根正苗紅;新加坡版的根正苗紅,從多位候選人的自我介紹看來,必須具備這些條件:
幼年住在二三房式組屋、父母兼做兩份工、祖母會教你做人道理、先是很調皮後來奮發圖強超車趕上。
少了這些條件的候選人,取而代之的是自小到大助弱扶貧的意願壯志,投身政治都被說是這番心意的延伸。
無疑的,執政黨走群眾路線了,一掃過去O水準考不到9科特優不收的印象。
反對黨也在變,而且是往相反的方向走去。
2011年陳碩茂從空而降,投身工人黨,夾帶著哈佛、史丹福和牛津的碩大文憑,嚇壞一眾市民,都說比PAP的厲害,直說PAP走寶了。陳先生穿上藍衣,一掃反對黨人只有300cc(或不到)的傳說。

2015年大選,工人黨候選人陳碩茂(中)林瑞蓮(左)和畢丹星(右)在後港體育場工人黨集合中心等待成績公布。(新報)
在這一兩屆的大選,反對黨候選人都有意或無意的展示一下PAP式的資歷,留洋留得夠深的還會適當地露一露美國西岸或英倫地區的腔調,無非是想安一安選民的心,順便嚇唬一下友黨領導諸人。
溝通語言
說到語言,工人黨目前的小小江山,說盡了一半是靠劉程強的潮州話和華語打下來的。
陳碩茂後來在國會議席廳,用動聽優雅的華語引述莊子幾句哲理名言,也讓一些老華校生驚艷不已。
行動黨是好學生,輸了後港長了智慧。從此在群眾大會上,黨內的老福建和老潮州走到台上成了壓場的主講人。
最近兩三屆的大選,執政黨還引進不少華英都精的男女才俊。他們雙語字正腔圓,上得了電視的訪談,也鎮得住國會裡的辯論。
反之,隨著劉程強和陳碩茂的引退,反對黨陣營少了語言優勢,越來越是個單語群體,在網上和網下宣傳說話,其他語言成了點綴,意思意思說了幾句,已經不是他們打江山的語言了。
結語
時間的流傳,社會的變化,使到政黨不停在尋找新的定位。有的急著變得更平民更普通,有的則急於沾染點精英色彩。
哪裡才是個美好的平衡點,這屆大選的成績應該能夠帶來一些啟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