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夏天,一部叫好又叫座的電影《我不是藥神》,引發了全社會對於醫療現狀的關注。
在國內看病,尤其是大病,過程可謂相當艱辛,醫療資源的分配不均,人口基數巨大,都使得在國內看病不易。
正因如此,已開發國家領先的醫療水平和優質的醫療服務,開始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中高收入人群為了「看病」走出國門。


亞洲醫療水平第一的新加坡
成為新中產首選
新加坡,在大部分國人的印象中是一個乾淨現代的花園城市,也是東南亞重要的金融中心。但其實,這裡的醫療水平也是亞洲首屈一指的:
被世界衛生組織(WHO)評選為亞洲最有效的醫療衛生系統,世界排名第6。
在彭博社(Bloomberg)發布的最高效醫療體系排名中位列第1(共51個國家)。
已有13家醫院和醫療機構獲得JCI「黃金標準」認證,占亞洲的1/3。
每年,到新加坡接受醫療服務的海外群體達50餘萬人。從前以東南亞國家為主,近年來來自中國大陸的人數開始不斷攀升 。

理由一 高效的醫療體系
新加坡的醫療體系採用分級制度,與英國相似。
最基礎的是診所和社區醫院,感冒咳嗽等小毛病在這裡就可以應付;第二級是綜合性公立醫院,在社區醫院看不好的病,將由醫生開具證明讓病人去公立醫院醫治;最上一級則是擅長某一領域的專科醫院或私立醫院,如腫瘤中心、神經科中心及精神醫院等。
分級制的醫療體系,保證了病患的合理分流,讓最需要的人能夠接觸到層級優質的醫療資源。
除了分級制度,新加坡的醫療管理也非常嚴格。新加坡的衛生部對醫生、手術費用、手術的具體方式和用藥規範都實行嚴格監管,在醫療用藥、醫療設備、法醫鑑定和防輻射保護等方面也都有明確的標準。
新加坡同時也是全球血液供應最安全的供應國之一。從1992年開始,就被世界衛生組織指定為輸血醫務合作夥伴。

理由二 先進的醫療科技和設備
新加坡是亞洲首個引進美國「達文西」機器人手術系統(DaVinci Surgical System)的國家,如果要完成甲狀腺切除術,醫生只需通過操縱台遙控機器人,開幾個直徑1厘米的隱蔽造口,便可進行複雜的手術過程。
新加坡還是東南亞首個無需開刀治療子宮肌瘤的國家,通過磁共振聚焦超聲手術系統,患者在接受3-4個小時治療後,只需休息兩天,就可正常作息,無需普通手術長達一個月的恢復期。
此外,國際先進的靶向及免疫療法,在有證可循的情況下,在新加坡能夠快速被運用,無需漫長的等待期,也為患者提供更多希望。

理由三 高素質的醫護人才
除了先進的醫療技術,新加坡高素質的醫護人員也飽受國際讚譽。曾經有人質疑:新加坡人少,醫生經手治療的門診人數就少,那是否會經驗不足?這樣的擔心完全沒有必要。
和英美國家相似,新加坡的一名醫學生,通常需要經過6-8年的培訓,才有資格獨立為患者出具治療方案。在此之前,還必須到英、美等醫學技術發達的國家進行1-2年的學習和研究,受訓於世界頂級的醫療機構,如MD安德森癌症中心、哈佛醫學院、哥倫比亞醫學中心等。何況對於一名資深的專科醫生而言,越是高難度的醫療項目,相比門診經驗,對前沿科研水平的理解和認知其實更加重要。
新加坡醫療行業奉行「以病人為中心」的理念,即使是護理人員也都受過專業的溝通訓練,懂得如何更好地與病人交流,耐心地引導病人解釋病情並為其提供最大程度的照料。

理由四 優越的環境和患者體驗
作為花園城市,新加坡本身的環境非常宜人。這裡的醫院更是注重患者體驗,貼心打造輕鬆舒適的氛圍,從環境上減輕患者的焦慮。醫院的診室樓層有花店、水果店、便利店、咖啡店,空氣里常常飄著咖啡香和麵包香而不是刺鼻的消毒水味。
病房充分分級,既有多人間也有豪華單間,不僅體現人文關懷,也充分尊重患者隱私、隔絕了交叉感染。


圖為某私立醫院大堂及高級病房
理由五 就醫過程的便利度
赴新就醫除了上述的硬體優勢,語言優勢也非常突出。新加坡有70%以上的華人,就醫途中的衣食住行各方面都不存在語言障礙。
國內大部分主要城市每天都有直達新加坡的航班,飛行時間最短僅為3.5小時,不到飛往歐美國家的三分之一。

理由六 費用競爭力
雖然新加坡的就醫費用高於國內,但相較於其他醫療水平相當的歐美國家,價格只需要1/3~1/2。即使是與鄰近的日本相比,也具有一定的優勢。並且由於關稅價格低,部分進口藥價格低於國內,藥品價格也公開透明。
另外,醫生也會聽取患者意見,給出合適的用藥方案和治療建議,尊重患者的選擇。

文章配圖來自網絡,如不慎侵權請聯繫刪除
小夥伴們還有什麼疑問,可以點擊下方留言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