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閃避人煙,但又不想遠離塵囂,我就想去村子裡走走。這是我極為喜歡的新加坡一個偏遠的角落。









樟宜的沙灘能看見各種海洋生物。 既然是村,所發生的事,和城或鎮里能發生的截然不同。我就曾經在街邊買過甘榜榴槤,攤販由烏敏島撿來的豐收,不算特別好吃,但那是一種沒特別想起但永遠不會忘記的味道。

河口邊上的碼頭,停靠著樸素的漁船,我和當地漁夫買過魚,漁夫說他從小就捕魚,魚是出海抓的,有石斑有魔鬼魚,只賣給熟客,我也是在機緣巧合之下,走進這個不隨意對外人開放的碼頭。他賣完魚後,就去補網,感覺像是村人會做的事。來到村子裡,我才意識到自己是城市人的身份,總忍不住看手機上的時鐘,安排好離開前要幹什麼。




我喜歡來樟宜村。那長長蜿蜒的羅央道,越往東走,綠意更深,好像那是通往時間之門的隧道,路的兩邊是更細的路,取名為Netheravon、Upavon和Cranwell等,都是陌生的英國地名,和過去的樟宜一樣,都是英國皇家空軍的基地。




更曲折的小路,散落著造型簡潔的英軍宿舍和參天的老樹,空氣清新的話,能聞到泥土和青草的氣息。小路盡頭有一棟造型莊嚴的老醫院,太多神秘離奇的事跡,讓它在白天看起來也顯得詭異,有次香港媒體朋友來新,竟然點名要去參觀它,深夜前往,在暗淡的燈光和幢幢的樹影下,整個房子活脫脫像是恐怖電影的布景,停下車趨近一看,帶有感應器的喇叭響起,提醒你別再靠近了。不是所有旅行的記憶都得陽光燦爛自帶光環,我常常記住的反而是一些尷尬,甚至難堪的回憶。

樟宜村有不少關於二戰的故事。英軍在這裡設立了皇家空軍和火力十足的大炮,但都幾乎沒派上用場。著名的樟宜機場其中一條跑道還是日本人建造的。

新加坡最有名的鬼屋 那長長的樟宜沙灘,水質似乎沒清澈過。我喜歡站在河上弓起的石橋,看搖搖晃晃的駁船,在碧海藍天裡,搖搖晃晃的出發和回來,總有人在石橋邊上的沙灘釣魚或撒網,捕捉輕易溜走美好時光。


林序毅的《海島志》銅雕作品
沙灘一角多了本地藝術家林序毅的《海島志》銅雕作品,原本安放在市區新加坡美術館前,不知何時搬到這裡來,那手掌和手指的造型挺好看,藝術家想要表達什麼,我沒想通,覺得那真的不重要,這裡是一個更寂寞,但也讓人更自在的舞台。


沙灘邊的草地站著不少老樹,仔細看樹身上還有洞穴,是戈芬氏鳳頭鸚鵡和色彩艷麗的緋胸鸚鵡的穴巢,它們其實都是外來的品種,住著住著也就習慣了,它們現在更像樟宜村的原住民,落落大方的空降在我眼前,吃著散落一地的海杏仁樹的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