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唐人街為啥叫牛車水?重要地標揭秘百年文化傳承

2019年11月26日   •   3萬次閱讀

新加坡的唐人街叫牛車水,早年新加坡當時沒有自來水,用牛車運水情景在唐人街非常普遍,人們便稱為牛車水。牛車水記錄了早年來新加坡的華人的生活痕跡。

牛車水的重要地標:三大電影院

戰後的五十至七十年代,堪稱牛車水影院文化的全盛期,有東方、大華、金華三間電影院鼎立,分別代表了邵氏、國泰與光藝三間電影公司。

這三間戲院的歷史,其實都可以追溯到戰前,但如今就以大華戲院的建築最為悠久。它在1927年,由檳城出世的富商余東旋(1877– 1941)始建,原是上演粵劇的「天演大舞台」,是他所建造或擁有的戲院中規模最大的一間。余東旋出生後不久,他的父親余廣帶著妻小到霹靂州的務邊,那裡正在開發錫礦,有許多華人礦工幹著艱苦的體力勞動,余廣就開了一家「仁生」藥鋪。

前大華戲院,原稱「天演大舞台」

余東旋在五歲時,被送去廣東佛山接受傳統教育,十五歲返回檳城時才接受英文教育,於是他在小時就培養起對粵劇的興趣,後來他的第三妻子更是會唱粵劇。民間還流傳了一段故事,說余東旋的某某姨太太常到牛車水的慶維新和慶昇平兩間戲院看戲,有一次不知何故,戲院的班主得罪了她,她一怒之下,回家告狀,余東旋便將兩間戲院都買下,還把那裡拆除,另外起了一座新的「天演大舞台」,即後來的大華戲院。

「天演大舞台」的戲院建築是由著名的士旺和麥肯林(Swan and Maclaren)公司設計,美倫美奐的門面外牆有一大方框的彩瓷鑲邊,青龍盤繞,中間五個身穿清朝服飾還有大花臉的人物形象豎立在長窗的正中,至今依然絢麗奪目。當時的瓷磚據說是由來自上海的工匠所鋪,但瓷磚的仿中式美術設計卻是士旺和麥肯林所提供,然後在比利時製造。

戲院隔壁的南天酒樓,也在1927那年落成,那是新加坡第一間設有電梯的華人酒店。作為一個摩登的消閒場所,它也自然成了文人雅士雲集的地方。五四作家郁達夫初來之時,曾在這裡留宿,而新加坡南洋學會也於1940年3月在此誕生,由許雲樵、姚楠、張禮千、關楚璞、郁達夫等學人聚集一堂,共同發起。

這兩座建築,長期雄視著牛車水二馬路(新橋路)和余東旋街的街景,始終未被列為古蹟保護,但屬於Chinatown 保留區。另一座跟余東旋有關的建築則是大馬路(橋南路)的余仁生大樓,建於1910 年。除了經營中藥生意以外,余仁生早期也提供匯款服務。余東璇在本地的業務後來愈發多樣化,但1929年發生世界經濟大蕭條的時候,他已經從馬來亞的錫礦與橡膠業生意淡出,爾後到香港度過晚年。在他身後,他的家族王國最終得以守住的業務就是余仁生。

余東旋也曾經在蘇菲爾山上建了一座高達五層樓的別墅。這個地點自新加坡開埠以來,就建了好些高尚的住宅,其中一間屬於萊佛士的妹夫William Flint。余東旋在1912年買下一名猶太商人建造的豪宅Adis Lodge,拆除後,改建了「愛德華巴洛克式」的余別墅,裡面裝置義大利的大理石雕像和愛爾蘭設計師特製的彩色玻璃窗。這座氣宇不凡的別墅,卻在七十年代出售,八十年代拆毀。

再回說牛車水早期的電影院,最早的其實應屬1916年已經開業的華英戲院(Empire Cinema),即金華的前身,地點當時被形容為大馬路「牛車水尾」,原址應在馬路對面,即1935年建成麥士威巴剎一處。這一帶在1907年之前尚未開出麥士威路,兩邊都屬青山亭,即廣客幫的義山。目前的麥士威熟食中心,近二十年是不少泡夜店的饞客愛來吃宵夜的地方,顯然本來不該是夜貓子探幽的去處。但根據一百年前的報章廣告,「華英」的電影戲已經是在七點半和九點半開演,中場休息還售賣冰水。華英的業主是來自馬六甲的華僑孔天相,他的弟弟孔天增後一度到印度留學,也曾是《海峽華人雜誌》的重要撰稿人,卻不但「回歸」中國,到上海當一家英文報的主編,還在北京擔任了袁世凱的翻譯,不料1915年染上天花去世,享年僅36歲。孔天相擔任過孔教會董事,後來在衛理公會教堂參與布道,而華英早在二十年代,已經轉讓給來自寧波的邵氏兄弟。邵氏1925年在上海成立了天一影片公司,第一部電影是以軍閥為題材的《立地成佛》,後來就以各種稗史和民間故事為題材,拍了許多大受歡迎的電影,東南亞的華僑便是重要市場。華英一度改稱為南京戲院,戰後曾是重慶戲院,後來由光藝院線買下,1958年改建成金華戲院。

前金華戲院

繼華英之後,1921年在大坡創建的,是位於二馬路的中華戲院(Palacegay Theatre),創辦人據說是祖籍福建海澄的陳桂榮,標榜專演「國產影片」。1936年易名為東方戲院,日據時期稱為東方劇場(Toho Gekijyo)。

另外,丹戎巴葛路尾在二十年代也開了一家歡樂園( Happy Valley)遊樂場,除了京劇與潮音的表演以外,還有馬來歌劇、印度幻術等等,可說是多元文化。1927年3月12日,就在這裡發生過一起「牛車水事件」,也稱「國忌日之慘劇」,事緣當時舉行孫中山逝世二周年的紀念活動,結果出現了反帝國的煽動性演說和傳單,引起騷動,遊行隊伍在牛車水警察局外遭警方開火,造成六死十四傷。殖民地政府後來在本地搜查夜學,至少五間被列為非法。這起事件,意味了國民黨中左翼和右翼的分裂。

就電影業的發展而言,值得一提的是,本地在三十年代開始上映有聲中文電影的時候,大坡小坡都能看到華語或粵語的影片,影商往往在兩處同時推出同一片子,比如大坡在「南京」上映,小坡就在「 中國」戲院上映。中國戲院即後來的光華戲院,1991年成為萊佛士酒店改建後的一部分。

中國南京政府的中央電影檢查會,其實在1937年就要下令禁映粵語片,令華南電影界為之譁然。但那年也發生七七事變,周璇主演的《馬路天使》,唱出「血肉築成長城長,儂願做當年小孟姜」,不久上海就淪陷,大批影人都南下香港,禁令也形同虛設。

從「天演」到「皇宮」:大華戲院的前身

余東旋街的天演大舞台,1932年又改稱上海大戲院,反映了戲曲文化與電影文化交替的年代。1929年,它和首都等本地主要戲院都已在尋求最新的音響技術,迎接有聲電影的新時代。但它一度也和梨春園一樣,是香港粵劇藝人前來表演的地方,其中包括與馬師曾齊名的「萬能泰斗」薛覺先。他在1933年出了一部號稱史上最早的有聲粵語兼時裝粵劇電影《白金龍》,這一製作也在於為上海等地設廠的南洋菸草公司,別出心裁地宣傳新推出的白金龍香菸。薛覺先來登台時,這裡的電影宣傳稿乾脆就說「白金龍」來了。此外,三十年代帶團來「天演」表演的粵劇老館,還有白玉堂,扮演《七俠五義》故事中的「錦毛鼠」。

1936年,「上海」租給邵氏機構,改成以放映電影為主的皇后戲院。1938年,也有上海銀月歌舞團登場,大秀粉腿酥胸的表演。戰前的四十年代初左右,牛車水的酒樓和茶室仍盛行著女伶穿旗袍,清唱粵曲,那樣的艷舞自然算是新潮又大膽了。

本地《總匯新報》在1933年,曾有別出心裁的廣告,以「古香艷辭」來引發人們對鄰座南天酒樓的遐想:

瀟瀟風雨,吟盡楚江秋

遣懷無目,憶南天,有畫樓

女綠男紅,茶香酒洌,足滌萬古愁

……

南天大酒樓在二三十年代,五樓在白天和夜晚有粵劇表演,天台的茶樓則表演京劇。新加坡的京劇泰斗潘月紅,早期就在南天清唱。她在上海出生,14歲跟某戲班的一隊女伶來新,在牛車水住下,每天坐黃包車到南天。根據她在口述歷史裡的回憶,她初來清唱的時候, 會唱的戲並不多,但馬上就紅了,就因為她長得漂亮,人家形容她的臉兒就像「煮熟的雞蛋剝開來」那麼楚楚可人。作為歌伶,除了固定薪水以外,是靠茶客點唱來掙錢的,只要客人點得過癮就行。除了上海人以外,這裡懂得聽京戲的,當時主要都是福建人、福州人。

戰後,皇宮戲院被光藝機構接管,易名為大華,公映首輪華粵語影片。戲院在1956年又轉售給國泰機構的陸運濤。後來不僅首映國泰出品的影片,如《空中小姐》(1959)、《星星月亮太陽》(1961)等,還不時特地邀來「曼波女郎」葛蘭等當紅明星隨片登台。五十年代的新加坡,有新世界等遊藝場的脫衣舞表演,也有華校生髮起反黃運動。到了《野玫瑰之戀》(1960),葛蘭大唱「男人不過是一件消遣的東西」,那般歌女的形象,又能否說是代表著新時代女性,另一類的自信灑脫呢?

電影歸電影,別說當時這裡的女生,恐怕一般家裡都管得比較嚴,從五十年代華校生的話語看來,反對黃色文化運動和「默迪卡」 時代的反殖民主義運動也是息息相關的。五十年代有不少歌台大跳艷舞,大唱色情歌曲,而表演的戲劇,相對於當時學生的文娛活動,也被認為是屬於低級趣味。當時的婦聯代表和反黃總機構主席陳蒙鶴女士就在1956年羽球館舉行大會時提出,色情文化麻痹人民的思想, 反黃運動的目標則在於促進一切健康文化的發展,歡迎不分種族語言、不同思想信仰的人士支持。

戰後的新馬華人,在文化與政治認同方面,正從「落葉歸根」 過渡為「落地生根」。新馬華人不但提倡馬來亞文化,也呼籲學習馬來文,比如陳蒙鶴的父親陳岳書在水仙門創辦的上海書局,就在1957年後開始出版各種學習馬來文和翻譯馬來文學的讀物。新加坡在1959年取得自治之前,人們早在爭取政府對於四大源流教育(英文、華文、馬來文、淡米爾文)的平等對待,英殖民政府於1956年開辦了四間政府華文中學,同年又關閉了宣揚「加強團結」的星洲華文中學生聯合會。

珍珠巴剎的懷舊情緣

六十年代的本地華人,仍有相親的現象,而離大華戲院不遠的珍珠巴剎,就是人們相親和拍拖的地方。除了有釀豆腐和河粉、燴飯之類的煮炒讓人大快朵頤,女士們也能在這裡購買服飾和各種款式的鞋子。

說起珍珠巴剎,這裡的歷史不但能追溯到戰前的二十年代,還有一段文人逸事。郁達夫來新出任《星洲日報》文藝副刊編輯時,就曾經和同事兼詩友胡邁在這裡吟詩作對。先是胡邁逕自抒發身在異鄉的情懷,盼望有「茶花女」來解憂:

花落重開更蘊情,珍珠巴剎晚涼生。

茶娘一語愁能解,不負投荒萬里行。

郁達夫當時卻顯然正與王映霞發生離異,內心不大平衡,就作了一首對應的《珍珠巴剎小食攤上口占和胡邁詩原韻》:

月缺花殘太不情,富春江上暗愁生。

如非燕壘來蛇鼠,忍作投荒萬里行?

新加坡淪陷前夕的1942年2月,郁達夫逃往蘇門答臘,胡邁卻留下勉強過活。失去音訊兩年後,他聽聞郁達夫仍在蘇島,也曾託人傳信。郁達夫終究是遇難了,但他在牛車水題了一幅字,卻留存了半個世紀之久:話說1939年1月,他來到橋南路,靠近克羅士街交界處的星洲書店,當時書店三個合資人之一,原籍福建上杭縣的游杏南,一眼就認出他來,盛情接待,結果郁達夫就給他的招牌題了字。

珍珠巴剎和大華戲院、南天大酒樓都位於余東旋街(新加坡國家檔案館提供照片)

二戰結束後,新加坡市內的大小商號包括酒樓等紛紛復業。大華戲院經過月余整修,也在1945年11月10日隆重開幕,特別獻映一部抗戰記錄片《今日之中國》。

六七十年代的學生,或許會熟悉1966年珍珠巴剎大火之前,或是後來的珍珠百貨商場裡,一家專賣校服的店鋪,叫做揚子江。但較早時,牛車水未見賣現成校服的店鋪,是要找人特別縫製的。揚子江也是從街邊的攤位慢慢做起。

其實,不僅是地標,不少華人文化也隨著歷史保留了下來。南洋理工大學中華語言文化中心訪問研究員黃子明博士,將這些歷史文化匯總成書,將傳承延續下去。

(本文由八方文化創作室授權轉載)

"在新加坡中了1000萬新元,錢要怎麼花?"
2025年04月28日   •   17萬次閱讀
2025新加坡准證政策大變革,全面調整要點全解析
2025年04月29日   •   12萬次閱讀
年薪16萬新幣仍喊窮!新加坡中產哭訴:我們才是隱形貧困人口
2025年04月27日   •   10萬次閱讀
這對新加坡夫妻在中國玩了近一個月,離境時被海關質問,竟這樣說!
2025年05月02日   •   10萬次閱讀
外國勢力干預新加坡大選!網友:原來是它!
2025年04月29日   •   5萬次閱讀
旅遊簽連續入境新加坡10次,一年待了300多天,陪讀爸爸被ICA請去「小黑屋」
2025年05月02日   •   4萬次閱讀
新加坡史上最糾結選戰:66歲副總理臨危受命,為何反成選民"燙手山芋"?
2025年05月01日   •   3萬次閱讀
在新加坡,政府能查出你把票投給誰了?然後秋後算帳?
2025年05月01日   •   2萬次閱讀
幫94年閨女在新加坡找對象?這屆網友的評論把我笑不活了
2025年04月26日   •   2萬次閱讀
我在新加坡陪娃讀書,突然收到小三信息:「他太累了,放過他吧。」
2025年04月29日   •   2萬次閱讀
新加坡華僑銀行開戶最新超全攻略
2025年04月27日   •   2萬次閱讀
前晚!新加坡全島突然變成紅色!實拍上百張圖片
2025年04月26日   •   1萬次閱讀
美國對東南亞四國加征高達3521%的「天價關稅」!背後隱藏的三重戰略意圖
2025年04月26日   •   1萬次閱讀
新加坡全球搶人!將大批引進這類新移民!職位空缺近8萬人
2025年04月29日   •   1萬次閱讀
從今天起到5月3日,新加坡大選期間注意這些
2025年04月27日   •   1萬次閱讀
入境新加坡可以帶香腸嗎?
2025年05月02日   •   1萬次閱讀
乘坐飛往新加坡航班行李丟失?官方解決方案來了
2025年04月29日   •   9063次閱讀
人在新加坡過世後財產會這樣被分配?!
2025年05月02日   •   8550次閱讀
遍布全島!新加坡徒步50個絕美秘境路線曝光:雨林、海岸、濕地...
2025年04月29日   •   8208次閱讀
25 歲的滾燙人生:從NTU校園夜宵攤到千萬麻辣帝國的逆襲密碼
2025年05月02日   •   7695次閱讀
提名站候選人致謝詞 出現各種意想不到小插曲
2025年04月26日   •   7524次閱讀
新加坡商場突發玻璃墜落事故:6 人受傷,現場目擊者回憶 「可怕一刻」
2025年04月26日   •   6156次閱讀
還記得28歲的你做了些什麼嗎? 那時的你會怎麼用1萬3500新元
2025年05月01日   •   4788次閱讀
超乾貨!幾歲可以單獨坐車?多大可以不用安全座椅?新加坡帶娃乘車全攻略
2025年04月27日   •   4617次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