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篇章一: 新加坡實行單一匯率制 控制通貨膨脹有一套
一直以來,新加坡的經濟發展都處於亞洲領先地位,而且在國際經濟舞台上有不俗的表現。既取得了引人注目的經濟成就,又控制通貨膨脹率在較低水平上,實現了高增長、低通脹。背後的秘密是什麼?
新加坡的法定貨幣是新加坡元,實行的是單一匯率制。
金融管理局允許新加坡元匯率在一個目標政策區間內浮動,並以按照主要貿易夥伴和競爭對手貿易權重進行組合的一籃子貨幣為參考,就這樣成功地實現了新加坡元的匯率穩定,也促成了新加坡幾十年來的高速發展。
或許,新加坡貨幣當局看來,匯率是控制通貨膨脹最有效的工具。

篇章二: 新加坡的匯率制度解析 不被公開的「政策帶」如何隱秘操控
新加坡的匯率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首先,新加坡金管局會預先確定一個匯率區間(稱為政策帶),但是並不對外公開。
根據新加坡金管局的匯率政策,匯率可以在這一浮動區間內波動,使匯率制度具有承受外匯市場短期匯率波動的靈活性,也為新加坡元均衡匯率水平提供了一定的評估緩衝區間。
為了使匯率保持在合理的區間內,新加坡貨幣當局通常會進行「逆風乾預」:
一旦匯率超出政策區間,貨幣當局即買賣外匯,使匯率重新回到政策帶的範圍之內。
為避免幣值的偏差,新加坡金管局也會周期性地調整匯率浮動區間,通常調整周期是3個月左右。
2)其次,新加坡金管局對貨幣籃子進行選擇,也就是選擇一組能夠在一定範圍內維持新加坡元穩定的國際貨幣。這種與一籃子貨幣掛鉤的政策保證了新加坡的出口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
根據主要的貿易夥伴和競爭對手情況,新加坡選擇一組貨幣作為其匯率的參照,而貨幣籃子裡各種貨幣所占權重並不對外公布,這取決於新加坡與該國的貿易的依賴程度。同時,根據新加坡貿易模式的變化,其具體組成會被周期性調整。
3)第三,即所謂的爬行匯率,如果有必要調整匯率,則是循序漸進地進行,從而避免突然大幅調整的風險。新加坡的匯率制度減輕了金融市場和宏觀經濟短期過度波動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這種匯率安排在亞洲金融危機中發揮了效用,新加坡在一個非公開浮動區域中管理匯率的政策,不僅提供了足夠的彈性,幫助其克服外匯市場及不確定經濟條件下的預期波動;
此外,有管理的浮動提供了充分的彈性來適應新加坡元均衡價值的變化,也避免了貨幣估計的嚴重偏離。
這種匯率機制的另一個妙用在於,能夠降低通貨膨脹。
通常情況下,為了保證一國的對外競爭力,貨幣當局總是希望穩定實際有效匯率,在這種機制下,貨幣當局就可以通過控制名義有效匯率的貶值率,來達到控制通貨膨脹的目的。
篇章三: 富有彈性的匯率制度 既不自由浮動,也不長期固定
概括來說,「既不自由浮動,也不長期固定」是新加坡匯率制度的主要特點。這種制度安排能幫助新加坡貨幣當局在保持新加坡元購買力的同時,在股票市場也更富有彈性。
長期來看,無論是名義的還是真實的匯率,新加坡元都呈上浮趨勢。匯率的上浮抑制了進口和國內的通貨膨脹。
不僅如此,在經濟高速增長時期,上浮的新加坡元不僅冷卻了國外需求,而且疏解了薪酬壓力,緩和了國內需求。此外,新加坡元的真實上浮激勵了出口商,使得他們不斷推動價值鏈以保持競爭力。
在避免國際炒家的蓄意攻擊上,還有三個方面的因素保證了新加坡金管局對匯率的干預的行之有效:
其一是謹慎的財政政策,這使得貨幣當局無需向新加坡政府注資,只要集中精力於其穩定物價的主要職責即可;
其二,貨幣當局的市場公信力,它來自於貨幣當局所沿襲的貨幣政策:保持低通貨膨脹率和長期的經濟增長;
第三,金管局在新加坡元問題上的非國家化政策以及其擁有的大量外匯儲備也避免了匯率的大幅波動,從而較好地保持了貨幣政策的穩定。

新加坡這一獨特的匯率制度頗為成功,使新加坡經受住了多次金融危機的考驗(尤其是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成功實現了物價穩定、經濟發展和新元升值的目標。這也是經濟環境不穩定的形式下大額資金選擇去新加坡避險的重要原因。
在國內信託、銀行理財不斷暴雷的經濟背景下,很多朋友利用貿易優勢把資金分散到新加坡,確實算是一個資產保值的好辦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