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銘記每一個細節意義,黎光裕正詳細介紹每一個作品。
(新加坡24日訊)年貨市場停辦,農曆新年照樣過,「拐杖叔」趕製傳統「宮燈」分發給親朋戚友,要為疫情下的農曆新年增添新年氣氛。
每到農曆新年,家家戶戶免不了張燈結彩,慶祝一番,今年疫情籠罩,就連牛車水年貨市場也首次停辦,大家過年的心情,多多少少會受影響。
寓意闔家團圓吉祥如意
《聯合晚報》報道,家住直落布蘭雅的黎光裕(76歲),為了替周邊的人增添過年的喜慶氛圍,目前就「快馬加鞭」趕製華人傳統宮燈,要送給親朋戚友,讓他們在農曆新年期間張掛在家裡。
早年喜歡在農曆新年前到牛車水購買宮燈的人,對黎光裕相信不會陌生,過去這些年他都會自製一系列傳統宮燈,還有金魚、籃子和中國扇造型等精美的新年裝飾,將它們寄賣於牛車水的年貨專賣店裡。如今該家商店已關門,但他堅持繼續製作宮燈,送給周邊的人。
在新春佳節掛上各式的新年裝飾是華人的傳統習俗,有著闔家團圓、吉祥如意等美好寓意的「宮燈」在華人家庭里更是相當普及。
製作過程繁瑣考手藝
一個精美的宮燈,即便設計再簡單,其製作過程卻是相當繁瑣的。黎光裕說,宮燈以紅包為主要的製作材料,其材質較為脆弱,因此需要根據設計來裁剪各個形狀的紙皮,一盞宮燈的製作過程更可長達三四天。
黎光裕感慨地說,在追求效率,生活步伐越來越快的情況下,這門需要大量時間和耐心的手藝,正慢慢地退出人們的視野。他對此感到萬分可惜,覺得這門手藝傳承已久,不該如此消失在歷史長河中,他因此曾到樂齡中心開班授課,可是年長人士在面對要求嚴苛的手藝時都退避三舍。
黎光裕說,他目前最大的願望,是看到更多的年輕人學習這門手藝,他十分樂意傳授自己畢生所學,繼續傳承這門技藝。

黎光裕認真對待並完成每一個作品,對他而言,這是對紙折藝術的尊重。
創新改進位具風格宮燈
黎光裕說,他小時家庭貧苦,經常爬上火車偷木柴回家燒,一回不慎跌倒失去左腳,從此殘疾,後來被稱「拐杖叔」。然而,少了左腳的不幸,阻止不了黎光裕對紙折紅包的興趣,他在這方面的天賦很快展露出來。
「我會跑到牛車水觀察不同『宮燈'的設計,或是參考書籍,然後自我摸索,設計和製作各式的新年裝飾,我是無師自通的。」
過去60多年,黎光裕設計出至少20餘款設計不同的宮燈。他說,手工不可「死板板」,必須靈活變通,他不斷創新改進,添加新元素如流蘇,珠子和小花等等,製作出造型各異,風格獨特的宮燈。

黎光裕凝望著其作品,足見他對傳統手工藝品的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