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心理衛生學院對400名病患調查,青少年和女性自殘者較多
新加坡心理衛生學院對400名到專科診所求診的病人進行問卷調查,
調查者年齡在14歲至35歲之間,
了解他們是否有意識地自殘和自殘頻率、
何時開始自殘和是否企圖自殺等。
近六成受訪者過去一年內自殘至少一次,
當中32%企圖自殺。
他們平均在16.5歲開始自殘。
此外,自殘行為在14歲至21歲更常見。

這組調查發現青少年與女性病患,
更傾向以自殘如割傷皮膚的方式來發泄與調節情緒。
常見的自殘行為包括打傷自己、
割傷皮膚、咬傷和抓傷口。
令人擔憂的是,在11項自殘行為中,
除了文身,其餘自殘行為都有,
兩三成受訪者表示,過去一年來自殘超過11次,
意味著他們每月平均自殘一次。

研究員表示,自殘是求助信號
這些病患給予的自殘原因包括調節負面情緒(66.2%)、
抒發麻痹或空虛感(64.3%)、自我懲罰(59.1%)、
通過痛覺重獲活著的感覺(53.7%)和放鬆心情(47.2%)。
他們的行為常被誤認為是博取他人注意,
但事實上這可能是一種求助信號。

自殘行為說明他們在生活中遇到問題,
年輕人可能感到焦慮。
若不及時介入,他們會更常自殘,
因為這能讓他們快速減輕負面情緒。
若及早找出問題,能避免自殘成為生活一部分,
並且教導調節情緒的方式,阻止心理問題惡化。

對於大多數青少年和女性自殘者在感到傷心、抑鬱或生氣時,
或許不常向人傾訴,就選擇以割傷皮膚來宣洩。
若不時治療,這將影響她們日後的人際交往,
在交朋友或找伴侶方面遇到困難。
提醒廣大父母,在孩子遇到心理問題,
或者情緒不穩定時,
應該找到源頭,從根本上解決孩子的心理問題,
通過疏導和溝通來讓他們遠離自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