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是沒有去過新加坡的人,對新加坡「花園城市」的稱呼也或多或少有些印象,對新加坡的感覺會是一個既活力四射,車水馬龍,又綠意盎然,生機勃勃的地方。但花園城市並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新加坡被譽為「花園城市」,這個美譽的由來是一個長期而深思熟慮的城市綠化和發展過程的結果。
新加坡在歷史上曾經長期作為英國的殖民地,在19世紀前期,新加坡大部分地區還沒有被開發,島上大部分地區都被原始熱帶雨林覆蓋。後來殖民者為了更好的獲取利益,在新加坡島上大量開荒,種植一種叫做甘蜜(Gambier)的經濟作物,這種作物可以作為染料,具備較高的工業價值。甘蜜的種植導致樹木大量被砍伐,雨林肆意被破壞,在19世紀40年代末,本地有多達600個種植園。在原始森林面積驟減的情況下,1883年的調查顯示,只有7%的面積仍有森林。為進一步保護森林,英殖民地政府實施一些措施,包括建立森林保護區,收集和繁殖最好的本地木材種子。在相關措施的影響下,新加坡的環境有所恢復。
但真正意義上新加坡的綠化還是要從新加坡自治及獨立以後開始大規模進行的,1963年6月16日,新加坡政府發起了植樹運動(Tree Planting Campaign),主要目的是要讓新加坡成為一個綠色城市。1967年5月11日,政府推出「花園城市」計劃,以創造一個整體的綠色環境,公園、花園和空地被綠樹成蔭的道路網絡所連接。到80年代,新加坡已經被外界樹立了「花園城市」的美稱。

進入21世紀,新加坡的綠色建設還在持續。2002年,新加坡國家公園局委員會開始鼓勵開發商和建築物業主建立屋頂花園,以實現更綠色的天際線並保持城市涼爽。2020年4月,國家公園局推出為期10年的「百萬樹木運動」(OneMillionTrees Movement),到2022年底,已經栽種了超過40萬棵樹。2021年,新加坡政府發布了「2030年新加坡綠色發展藍圖」(Singapore Green Plan 2030),展示了新加坡對《聯合國2030可持續發展議程》和《巴黎協定》的承諾。新加坡計劃在2030年將排放量減少到約6000萬噸二氧化碳當量,並在2050年實現「凈零排放」。
新加坡的「花園城市」美譽是其長期綠化政策、精心規劃和公眾參與的結果。這個稱號不僅是對新加坡城市景觀的讚美,也是對其可持續發展承諾的認可。隨著新加坡繼續推進其綠化計劃,我們可以期待這個「花園城市」在未來將更加繁榮和美麗。

新加坡的綠化之路是一個不斷演進的過程,它展示了一個國家如何通過遠見卓識和持續努力,將一個城市轉變為一個綠色、可持續的居住地。通過這些努力,新加坡不僅提升了其城市形象,也為全球城市綠化和可持續發展提供了一個值得學習的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