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光匆匆流走,一年又快要過去,但對新加坡人來說,從2023年準備要踏入2024年的心情,在某一點上和去年跨年的感受有些相似:
繼2023年從前一年的7%調高至8%後,我國消費稅(GST)將從2024年1月1日起進一步調高至9%。
邁入2023年年底,媒體就陸續報道國人如何為了消費稅上調做好準備。
網上一片怨聲載道也是預料中的事,但即使荷包一再「受罪」,時間還是會向前推移,不願面對的始終還是會到來。
商家又是如何看待GST第二度上調?紅螞蟻綜合消費者反應和業者接受媒體訪問的內容,發現GST增加1%前夕,商家大致可以歸納為三類:
① 「迫不及待」提早挨罵型

成本提高時,商家普遍會通過漲價將額外成本轉嫁給消費者。(海峽時報)
成本是做生意最重要的考量之一,成本一提高,商家就漲價,藉此將額外成本轉嫁給消費者,是常有的事。
但時機也同樣重要,一些商家近期漲價,讓一些顧客很難不質疑,他們是不是在消費稅還未調高前,就「主動」提高價格。
有眼尖的消費者發現,不少本土品牌已經加入這個行列,包括售賣點心炸物的老曾記,以及南洋咖啡連鎖品牌亞坤和土司工坊。
來看看這三家業者部分產品的價格調整:
老曾記:所有食品調漲1角至2角錢;
亞坤:一份A套餐(四片牛油咖椰烤麵包+兩顆半生熟蛋+一杯飲料)從5元6角漲至6元3角;
土司工坊:漲幅介於2角至4角錢不等

有網民拍下亞坤和土司工坊經價格調整推出的新菜單,申訴業者提前漲價。(網際網路/紅螞蟻製圖)
雖然增幅看似不大,但對一些顧客來說,增加幾角錢已帶來不小的影響。
對此,一些網民在網上討論區說,「兩年多內就漲約三成」、下來可能「久久一次」才會光顧這類店家,甚至調侃「比吃一頓快餐還貴」。
更有人擔憂,待9%消費稅正式生效後,業者說不定再次調整價格,讓顧客承受「雙重打擊」。
有業者回復媒體詢問時說,近期調整價格,主要是因為運營費用受影響,如食品供應成本、租金上漲、勞動力短缺等,但業者承諾,會繼續保持產品的品質。
② 擔心漲價後錢更難賺型

一些實體書店業者擔心,消費稅進一步上調促使消費者縮緊預算,生意可能會受到衝擊。(海峽時報)
有一部分商家的顧慮是:
他們所提供的產品或服務不是人們每天或定期需要的,消費稅進一步上調時,消費者必須縮緊預算,因此擔心生意受到衝擊。
本地一些實體書店業者,就自認屬於這類非必要服務。他們現今已面對的挑戰就包括,租金增加、印刷成本上漲、來自電商平台的競爭等。
據業者觀察,另一個會導致利潤遞減的關鍵是,新加坡的愛書一族也有下降的跡象。
雪上加霜的是,一些實體書籍的標價目前逼近30新元,2024年如果要到實體店買本書,很多人可能會考慮再三,不像過去說買就買。
為此,業者不得不做出某些取捨,避免生意嚴重受挫。
例如,即使顧客不管購買什麼書籍都必須繳付9%消費稅,但有商家選擇從2024年起只調整新書價格,現有書籍的價格維持不變。
與此同時,部分小型書店雖然無須徵收消費稅(應稅營業額未超過100萬新元),但還得承擔稅務上調造成的成本壓力。
這是因為他們選擇承擔出版商和供應商收取的更高稅務,不將之轉嫁給消費者。書店利潤份額因而減少了,從原本每本售出書籍稅前所得的40%,減低至29%。
相比之下,本地劇團售賣的戲票價格儘管包含消費稅,但一些業者暫時還不這麼擔憂2024年的情況。
一些劇團業者現階段也不會漲價,只希望來年生活成本上漲後,來自公眾的捐款不會受到大幅減少,畢竟這些款項對新加坡劇團的運營至關重要。
③ 暫不「跟風」共克時艱型

巨人超市從2024年1月1日至6月30日,吸納700種必需品額外一個百分點的消費稅。(海峽時報)
正如上述劇團的決策,本地一些商家最近也宣布,步入2024年暫時不會因消費稅上調而漲價,望能協助緩解公眾的財務壓力。
生活在新加坡的蟻粉,一定要好好記住下列好康:
巨人超市(Giant)從2024年1月1日至6月30日,吸納700種必需品額外一個百分點的消費稅。這些必需品包含新鮮食材、雜貨、個人護理用品、家庭用品等;
職總平價集團2024年上半年為500種生活必需品,吸納額外一個百分點的消費稅,包括自家品牌和其他品牌的蔬果、肉類、家用產品等;
昇菘超市旗下所有分店將在2024年1月1日至3月31日,為部分商品提供1%折扣;
宜家新加坡(IKEA)從1月1日起承擔實體店和網店的消費稅上調,為期一年;
私召車業者Grab也在12月29日宣布,從2024年1月1日至6月30日承擔額外1%消費稅,以減輕私召車司機的負擔。

學者預計,明年的財政預算案料會聚焦應對生活費上漲的問題。(海峽時報)
副總理兼財政部長黃循財將在2024年2月16日,發表財政預算案聲明。學者預計,預算案料會聚焦應對生活費上漲的問題。
到時「財爺」會不會再派糖,讓消費稅上調不至於使得消費者太過吃不消,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