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無粽子不端午,有了華夏歷史典故底蘊加持,端午吃粽子的文化基因不僅綿延華夏大地,還漂洋過海到南洋等地,和當地食俗料理碰出小火花,「變身」為不可思議的新品種。那麼,當傳統的中國粽子來到新加坡後變成了什麼樣了呢……
這還得從鄭和下西洋開始說起,當年鄭和率船隊下西洋,在經過馬六甲時,有一部分隨行人員就留在了當地。這些人定居後和當地的馬來族或其他民族的婦女通婚。馬來語中把生下的男性後代就稱為「峇峇」,女性後代則稱「娘惹」。

「娘惹」,雖原指華人與馬來人婚配的後代子裔,但由於她們繼承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在文化習俗和宗教信仰方面十分「中國化」,所以娘惹後又被泛指華人與馬來人、新加坡人相融的文化,這當然也包含飲食在內,其中以「娘惹」粽最為出名。

(圖源:Pixabay)
娘惹粽來源於中國,卻又與中國傳統粽大不相同。 首先在外觀上,中國粽子由於地域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形狀大小,北方個頭偏大、南方偏小、江浙細長。同時有葷素之分,葷粽顏色偏深,口味偏咸,素粽呈現糯米色澤,口味偏甜。

而娘惹粽總體來說個頭適中,並由於它酷似青花瓷的淡藍色外表更加的抓人眼球。
這是因為新加坡的娘惹們用一種「蝶豆花」的乾花放在清水裡煮,蝶豆花可以煮成藍色或紫色的顏色,根據酸鹼不同呈現不一樣的色彩。

另外在中國,由於各地的飲食習慣不同,粽子形成了南北不同的風味,其中以江南更具盛名,以嘉興粽為例,有鮮肉、豆沙、八寶、雞肉粽子等品種,從選料、製作到烹煮都有獨到之處。
米要上等白糯米,肉從豬後腿精選,粽子煮熟後,肥肉的油滲入米內,入口鮮美,肥而不膩。

(圖源來自五芳齋)
而新加坡「娘惹」粽的精華首先在於餡料,大廚們用獅城獨特香料「芫荽粉」配上醬油,精心腌制上等瘦肉,再配以香甜爽口的冬瓜條混炒,裹入透白晶瑩的糯米之中,鮮而不膩,咸中略甜。
這種娘惹粽子是中國飲食文化和馬來西亞飲食文化結合的產品,很有熱帶風情。

(圖源:Catherine_teng66)
總之,粽子作為兩國傳統飲食中的一個重要內容,一方面以「遺產」的符號傳承文化,另一方面以「美食」的實用身份融入生活。
那麼看了這麼多與「粽」不同的粽子,小夥伴更喜歡哪一款呢?
網絡整理資料丨來源
網絡整理資料丨圖源